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411篇 |
国内免费 | 978篇 |
完全免费 | 890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4029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34篇 |
2021年 | 678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520篇 |
2018年 | 649篇 |
2017年 | 749篇 |
2016年 | 816篇 |
2015年 | 1035篇 |
2014年 | 3433篇 |
2013年 | 3532篇 |
2012年 | 4732篇 |
2011年 | 4797篇 |
2010年 | 3252篇 |
2009年 | 2313篇 |
2008年 | 1948篇 |
2007年 | 2219篇 |
2006年 | 1826篇 |
2005年 | 1270篇 |
2004年 | 1040篇 |
2003年 | 1035篇 |
2002年 | 761篇 |
2001年 | 650篇 |
2000年 | 712篇 |
1999年 | 484篇 |
1998年 | 332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 总被引:355,自引:4,他引:351
Chen MJ Wang H;China Nosocomial Pathogens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Study Group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75-381
目的 探讨我国医院内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从1994-2001年从我国32家医院分离到10279株革兰阴性菌,其中肠杆菌科细菌5829株。采用E试验法测定亚胺培南等数10种抗生素对这些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最常见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标本中最常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5%),肺炎克雷伯菌(18%),鲍曼不动杆菌(11%);再次为血和尿标本中最常见的最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7年中,对所有革兰阴性菌活性最高,且历年其活性不减的是亚胺培南(87%),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它的敏感率从86%降至75%)和阿米卡星(75%),再次为头孢他啶(73%),头孢吡肟(72%),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1%)。7年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98%,MIC90为0.5μg/ml。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的体外敏感性分别为84%,83%,83%,80%,80%,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从1996年的90%降至2001年的74%,而头孢噻肟及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从82%降至57%,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从54%降到25%,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性从90%降至7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例从1994年的11%升高到2001年的34%。对于阴沟肠杆菌,体外活性最高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95%,76%,70%,对于弗劳地枸橼酸菌,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头孢哌酮/三唑巴坦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4%,80%,80%,78%。而这两种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仅为40%-60%。结论 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很高的敏感性,但其他抗生素的活性在降低。 相似文献
2.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总被引:296,自引:6,他引:290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院内感染(HI)和社区获得感染(CAI)病人中致病菌的耐趋势。方法 按1998年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指导原则采用标准的平甲稀释法,对1998-1999年从13家医院分离的2081株致病菌进行敏感试验。以MIC50、MIC90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R%、I%、S%代表细菌对所测药物的耐药率、中介率与敏感率。结果 从CAI与HI病人中分别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与11析,共98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7.55%(27/98),HI病人中MRSA检出率为81.82%(9/11),显著高于CAI病人的MRSA检出率21.84(19/87)。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的检出率(R%+I%)为22.50%(9/40),其中R(MIC≥2mg/L)仅为2.5%(1/40),I占20%(8/40)。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万古霉素中介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别为3.23%(9/279)和3.77%(2/53)。大肠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呈交叉耐药,耐药率超过60%。结论 中国也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问题,如多重耐药的MRSA、PRSP、肠杆菌属等,特别是大肠杆菌对喹酮类的耐药率,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报告的最高耐药率。 相似文献
3.
1994~2001年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糖细菌的耐药变迁 总被引:271,自引:0,他引:271
Wang H Chen MJ;China Nosocomial Pathogens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Study Group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85-390
目的 了解我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糖菌的耐药变迁。方法 1994-2001年,用E试验法检测全国32家医院分离的4450株非发酵糖细菌对亚胺培南等数10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WHO NET-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7年中,主要的非发酵糖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46.9%)。不动杆菌属(31.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2%)。总敏感率最高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78.6%)。亚胺培南(77.0%)。其次是头孢他啶(70.1%)。哌拉西林/三唑巴坦(69.5%)。阿米卡星(69.9%)。再次为头孢吡肟(63.0%)。环丙沙星(59.1%)。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之外,其他非发酵糖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84.2%和77.4%。7年中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都在下降,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敏感率为70.0%-83.0%。对亚胺培南对不动杆菌的敏感率高达95.0%。且历年不减。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它的敏感率从1996年的88.0%降至2001年的69.0%。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只有45.0%-58.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最高(78.0%-85.0%)。产碱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于80.0%;黄杆菌属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率高于70.0%;73.0%-86.0%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结论 近7年非发酵糖菌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的敏感性在下降。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延缓耐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 总被引:133,自引:0,他引:133
Zhao JZ Zhou DB Zhou LF Wang RZ Wang DJ Wang S Yuan G Kang S Zhao YL Ji N Ye 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8-2242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开颅、CT引导血肿吸引和微骨窗入路三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10日,国内135家医疗单位手术治疗2464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完成3个月随访,采用多中心单盲研究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结果2464例中传统组639例,微骨窗组409例,吸引组1416例。1个月累计病死率19.3%,3个月累计病死率21.1%。术前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的病人,术后3个月病死率是GCS≥8分的3.5倍;术后有并发症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是无并发症者的4.4倍;丘脑出血术后3个月病死率是皮层出血病人的2.4倍。3个月的病死率传统组(24.6%)高于微骨窗组(17.6%)和吸引组(20.6%)。三组间术后并发症,传统组(29.9%)与吸引组(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微骨窗入路及CT引导吸引术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病死率与致残率,以及预后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开颅组。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15,自引:4,他引:111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地区医院获得性感染 (HAI)和社区获得性感染 (CAI)患者中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情况。方法 按原设计方案对 13家医院从 2 0 0 0年 7月 1日至 2 0 0 1年 6月 30日年度内分离的 2 40 1株致病菌中的 80 5株革兰阳性球菌采用国际标准平皿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敏感试验 ,按2 0 0 1年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 (NCCLS)指导原则的标准 ,测得最低抑菌浓度 (MIC50 )、MIC90 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并计算出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R % )、中介率 (I% )和敏感率 (S % )。结果 从住院感染患者中分离到 2 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与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 (MRSE)的检出率分别为 37 4% ( 89/ 2 38)和 33 8% ( 5 1/ 15 1)。其中从CAI患者与HAI患者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分别为 139株和 37株 (另有 6 2株不明确是CAI还是HAI)。HAI患者中MRSA检出率为 89 2 % ( 33/ 37) ,显著高于CAI患者中MRSA检出率 30 2 % ( 42 / 139) (P <0 0 1)。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PRSP)的检出率 (R % +I% )为 3 3 % ( 1/ 30 ) +2 3 3% ( 7/ 30 ) ,总耐药率为 2 6 6 % ( 8/ 30 )。从研究病房分离到肠球菌 178株 ,非研究病房分离到 15 3株 ,共计 331株。其中粪肠球菌 2 86株、屎肠球#0; 相似文献
6.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111,自引:4,他引:107
目的 总结马兜铃酸肾病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表现,进行分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经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58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进行了肾功能、电解质、尿酸化功能检查,并做肾穿刺进行了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并对部分病人所服药物的马兜铃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薄层析扫描法)。结果 根据临床-病理表现特点,马兜铃酸肾病可分为3型:(1)急性型(4例):病理呈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衰竭;(2)肾小管功能障碍型(7例):病理呈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3)慢性型(47例):病理呈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衰竭,部分病例肾损害进展迅速。用类固醇激素对本病部分病人进行治疗,前二型个别病例病情好转。药物分析已证实马兜铃酸存在。结论 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确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病,此病至少可分为3种临床-病理类型,各项预后不同。类固醇激素是否对此病确具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方法现状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本文评价了目前新发展和常用的几种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按照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人群风险度不同,肉眼观察,阴道镜检,HPVDNA检测,薄层液基细胞学和自动阅片系统单独或联合使用。均是很有价值的筛查手段。新发展的技术有利于在资源较差的贫困地区扩大宫颈癌普查的范围,通过对高风险人群的重点防治,可获得更好的成本-效益性。 相似文献
8.
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 总被引:107,自引:3,他引:104
目的 探讨院内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1年12月至2001年11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149例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49例院内真菌感染的病例中有134例为深部真菌感染,所有病例均有基础疾病,以原发肺部疾病(29例),神经系统疾病(24例),风湿性疾病(20例)以及血液病(18例)最多见。其感染的常见诱因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37例)或糖皮质激素(29例)及免疫抑制剂(17例),化疗(10例)。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912例);感染的部位依次为肺部,脑膜及脑实质,血液等;感染的病原菌仍以白念珠菌,热带假丝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等为主,但一些少见的真菌如葡萄牙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也在临床上分离出来;在临床上63.76%的病人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者占39.6%;单纯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者分别为74例。5例和16例,其余病例均采用联合治疗;治愈67例,好转29例。死亡44例(29.53%);近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996-2001年共75例。占50.34%。结论 近年来真菌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化疗等密切相关。也与检测技术的提高有关;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仍较高。非白念珠菌的感染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我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05,自引:2,他引:103
目的 探讨和监测我国不同地区病房医院获得感染(HAI)与社区获得感染(CAI)患者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状况。方法 按原设计方案对13家医院从2000年7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年度内分离的2401株致病菌中的1596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国际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敏感试验,按2001年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指导原则的标准,测得最低抑菌浓度(MIC),以MIC50、MIC90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计算出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A%。结果 分离到15种阴性杆菌,大多数菌种均能从CAI与HAI患者中分离到。但引起HAI的细菌耐药率,特别是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和不动杆菌属高于CAI细菌耐药率。对所测各类抗菌药物对15种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所测定抗菌药物中对肠道阴性杆菌作用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均显示了很高的敏感率。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多数革兰阴性菌仍有较高的敏感率(70%—100%)。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显示了强大广谱抗革兰阴性菌作用,但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率仍高达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敏感性均有所下降。结论 (1)本次监测(2000—2001)与1998—1999两个监测年度监测结果显示,在致病菌的耐药类型与某些阴性杆菌的耐药增长趋向基本相似。(2)住院患者中,从HAI患者中分离的致病菌耐药率一般均高于CAI患者。 相似文献
10.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材料 总被引:90,自引:1,他引:89
目的:制备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nano-HAp/Collagen,NHAC)复合材料,并检测骨修复性能。方法:采用仿生方法制备NHAC复合材料。结果:NHAC复合材料成分与微结构具有同天然骨类似的某些特征。复合材料的矿物含量约为50%,矿物相为含有碳酸根的羟基磷灰石,结晶度低,晶粒尺寸为纳米量级,矿物相均匀沉积在I型胶原蛋白基质上,NHA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为各向同性,其显微硬度可以达到骨皮质显微硬度的下限,用颗粒型NHAC材料压制成的致密种植体植入骨髓腔后,界面层可发生溶解-再沉积的动态快速更新过程,巨噬细胞可在种植体表面或深入种植体内部通过吞噬和胞外降解方式吸收种植体材料,种植体表面及内部被吸收后,伴随有新骨的沉积,这一现象类似骨组织的重塑过程,可使NHAC种植体整合入活体骨的新陈代谢中并最终为自体现有组织所取代。结论:NHAC是生物活性材料,种植体与最组织可形成界面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