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5篇
  免费   716篇
  国内免费   559篇
耳鼻咽喉   179篇
儿科学   63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763篇
口腔科学   86篇
临床医学   849篇
内科学   922篇
皮肤病学   79篇
神经病学   346篇
特种医学   3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88篇
综合类   1219篇
预防医学   391篇
眼科学   118篇
药学   727篇
  12篇
中国医学   430篇
肿瘤学   5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609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98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3.
Geng  Linyu  Qu  Wenqiang  Wang  Sen  Chen  Jiaqi  Xu  Yang  Kong  Wei  Xu  Xue  Feng  Xuebing  Zhao  Cheng  Liang  Jun  Zhang  Huayong  Sun  Lingyun 《Clinical rheumatology》2022,41(8):2329-2339
Clinical Rheumatology -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tection of single autoantibody and combined auto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related...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占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及其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R)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80例成人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CR,将受者分为ACR组(25例)和非ACR组(55例)。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抽取参加研究者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单克隆鼠抗人CD19抗体、藻红蛋白-单克隆鼠抗人CD24抗体和别藻蓝蛋白-单克隆鼠抗人CD38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19+CD24hiCD38hi B细胞百分比。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CR组、非ACR组受者术前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分别为(3.13±0.91)%、(3.49±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6,P>0.05)。ACR组术后发生ACR前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为(1.87±0.70)%。非ACR组受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分别为(1.64±0.52)%、(1.63±0.56)%和(2.04±1.24)%,术后3、6个月平均值均低于术前和术后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R组受者发生ACR时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为(0.8±0.5)%,低于发生ACR前的平均水平(t=5.752,P<0.05),且低于非ACR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平均水平(P<0.05)。ACR组受者接受抗排斥反应治疗后,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也逐渐增加,ACR发生后7 d为(0.84±0.08)%,与ACR发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30 d后达(1.65±0.18)%,与ACR发生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截断值为1.015%时,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预测ACR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6和0.702,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 0.671~0.879,P<0.05)。 结论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下降与肝移植术后ACR反应发生有关,并可作为预测ACR发生的细胞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综合体温保护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苏醒期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C组)、体温保护组(T组)和体温保护联合右美托咪定组(T-D组),每组30例。C组常规体温保护,T组和T-D组综合体温保护;T-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时(T0)、手术开始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鼻咽温度;于T0、术后2 h(T6)、24 h(T7)和48 h(T8)时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水平;记录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苏醒期质量指标。结果 与T0比较,C组T2~T5时点鼻咽温度均明显降低(P < 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T2~T5时点鼻咽温度明显升高(P < 0.05)。与T0时点比较,C组、T组和T-D组T6、T7和T8时点CD3+和NK cell活性均明显降低(P < 0.05);C组在T6、T7和T8时点,T组和T-D组在T6和T7时点,CD4+活性均明显降低(P < 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T6和T7时点CD3+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T组在T7时点,T-D组在T6和T7时点,CD4+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T组在T7时点,T-D组在T6、T7和T8时点,NK cell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结论 采用体温保护措施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维持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PH)的发生,并有效提高患者苏醒期质量,减轻免疫抑制程度,加速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策略、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的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73例患者(共行500例次手术)。其中2004—2019年为早期手术组,采用以肿瘤为中心的手术策略;2020—2021年为近期手术组,依据肿瘤的起源部位及其沿着颅底骨缝、神经和大血管孔道延伸生长的特点进行顺序探查和切除(探查顺序形似"龟背")。比较两种手术策略切除肿瘤程度的差异。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间PFS和OS的差异。结果500例次手术中,413例次为早期手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部分切除率分别为35.1%(145例次)、36.6%(151例次)、28.3%(117例次);87例次为近期手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部分切除率分别为52.9%(46例次)、37.9%(33例次)、9.2%(8例次),两组肿瘤的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例次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4.6%(23例次)。373例患者中,术后1例(0.3%)死亡,1例(0.3%)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共325例(87.1%)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3~193个月)。182例(56.0%)复发,估计总体患者的中位PFS为24个月(95%CI:17.5~30.5);85例(26.2%)死亡,估计总体患者的中位OS为106个月。生存分析显示,与原发性肿瘤、肿瘤体积小、肿瘤全切除、病理学类型为经典型或软骨型肿瘤及术后放疗的患者比较,复发性肿瘤、肿瘤体积大、肿瘤非全切除、病理学类型为去分化或差分化或肉瘤样型肿瘤及术后未行放疗患者的PFS和OS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据颅底脊索瘤生长侵袭特点,采用"龟背"形顺序探查、切除肿瘤的手术策略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肿瘤是否原发、体积大小、切除程度、病理学类型、术后是否放疗可能与颅底脊索瘤患者术后的PFS和OS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美国国家电器制造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NEMA)最新标准(NU 2-2018)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设备性能检测中的作用。 方法 依据最新的NEMA NU 2-2018标准,检测西门子Biograph Vision PET/CT的空间分辨率、灵敏度、散射分数、计数丢失、随机符合、飞行时间分辨率、计数丢失率和随机符合校正精度、图像质量、衰减和散射校正精度及PET与CT配准精度指标。 结果 距视野中心1 cm处横向和轴向空间分辨率分别为3.75 mm和3.76 mm;在视野中心和轴向10 cm处的灵敏度分别为16.83 kcps/MBq和16.67 kcps/MBq;放射性浓度为27.37 kBq/mL时,最大等效噪声计数率为258.26 kcps,散射分数为38.58%;系统时间分辨率为209.82 ps;图像质量模型的对比度恢复系数范围为88.9%~96.2%,背景变异系数范围为2.05%~6.80%,平均肺插件残余误差为2.43%;计数丢失和随机符合校正最大误差为3.9%;距离床板末端 5 cm 和 100 cm处,在距视野中心Y轴1 cm处,PET和CT的配准精度分别为0.46 mm和1.07 mm,在距视野中心X轴20 cm处,PET和CT的配准精度分别为1.06 mm和1.45 mm,在距视野中心Y轴20 cm处PET和CT的配准精度分别为0.85 mm和1.15 mm。 结论 NEMA NU 2-2018标准检测条件更加接近临床,能更好地反映PET/CT设备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宫腔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自2018年12月14日至2020年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超声检查室就诊并提示宫腔病变的患者55例。常规二维超声根据宫腔病灶回声、大小及血流信号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再于宫腔镜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以正常宫壁做对照,根据病变区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强度及消退时间对病变做出良恶性判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宫腔病变的诊断效能,以及宫腔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模式差异。 结果宫腔镜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36例;恶性病变19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常规二维超声诊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为47.3%,敏感度63.2%、特异度73.7%、阳性预测值70.6%、阴性预测值93.3%;超声造影诊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为89.1%,敏感度89.5%、特异度88.9%、阳性预测值81.0%、阴性预测值94.1%。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6例患者中,5例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常规二维超声无法明确诊断的23例患者中,20例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超声造影对该23例的诊断敏感度为83.3%(5/6),特异度为88.2%(15/17)。恶性病变以早增强(84.2%,16/19)、高增强(78.9%,15/19)和早消退(89.5%,17/19)为主,早-高-早及早-高-同造影模式均为恶性病例,占比73.7%(14/19)。良性病变以同步增强及晚增强为主,占94.4%(34/36),其中晚-低-同模式分布最多,为13例。 结论超声造影可弥补单一采用常规二维超声的不足,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宫腔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10.
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 (InSTI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ir high genetic barrier to resistanc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s recommended dolutegravir (DTG)-containing regimens as the preferred first- and second-lin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regimens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 During the long-term treatment process, the appearance of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s to InSTIs is inevitable. A meta-analysis has shown that the resistance rate among InSTI treatment-experienced patients is 3.9% (Raltegravir, RAL), 1.2% (Elvitegravir, EVG), and 0.1% (DTG)[2]. However, resistance to InSTIs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treatment-naiv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