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3篇
  免费   932篇
  国内免费   431篇
耳鼻咽喉   119篇
儿科学   260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722篇
口腔科学   170篇
临床医学   1050篇
内科学   763篇
皮肤病学   74篇
神经病学   285篇
特种医学   3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819篇
综合类   1911篇
预防医学   823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985篇
  6篇
中国医学   717篇
肿瘤学   38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717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663篇
  2009年   620篇
  2008年   647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561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橙皮苷(HSD)在低压低氧所致大鼠视网膜抗氧化应激能力及炎性介质调控改变中的干预作用。方法 取健康雄性清洁级成年SD大鼠72只(144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压低氧组及HSD干预组,每组24只(48眼)。对照组大鼠饲养于常氧环境,低压低氧组及HSD干预组大鼠放置于模拟海拔5000 m高度的低压氧舱内喂养。HSD干预组大鼠给予HSD灌胃,对照组和低压低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各组大鼠每天等量灌胃一次,连续7 d。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视网膜谷胱甘肽(GSH)和半胱氨酸(Cys)蛋白浓度、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Western-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细胞色素C(Cyto-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光镜下观察可见,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大鼠出现视网膜水肿,HSD干预组较低压低氧组大鼠视网膜水肿程度减轻。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大鼠视网膜中GSH蛋白浓度和Cys蛋白浓度降低,MDA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低压低氧组相比,HSD干预组提高了GSH蛋白浓度和Cys蛋白浓度,降低了MDA含量,GSH蛋白浓度和MDA含量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Cys蛋白浓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大鼠视网膜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和TNF-α活性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01);与低压低氧组相比,HSD干预组大鼠视网膜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和TNF-α活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大鼠视网膜Cyto-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低压低氧组相比,HSD干预组大鼠视网膜中Cyto-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D能够通过提高大鼠视网膜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以及减少线粒体损伤而发挥保护视网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拉松运动在消耗巨大体能的同时,也伴随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补水,极易导致急性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乳酸堆积等情况发生,严重时可诱发运动性中暑、运动性低钠血症、运动性酸中毒,甚至死亡.为了保持良好的水合状态及电解质平衡,需要做到:密切关注身体水合状态;运动前主动让身体充分水化,运动中既要防止脱水也要防止过度补水,运动后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同时还要注意结合环境条件及自身特征调整补水方案.选择含有适量电解质、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或饮水,避免单纯摄入纯水(纯净水、蒸馏水等).  相似文献   
3.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magnesium intake and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are scarce, and no prospective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of magnesium intake with PLC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e sought to clarify whether higher magnesium intake from diet and supplem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s of PLC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the US population. Magnesium intake from diet and supplements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in a cohort of 104,025 participants. Cox regression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hazard ratios for PLC incidence and competing risk regression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subdistribution hazard ratios for PLC mortality.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egression was employed to test nonlinearity. We documented 116 PLC cases during 1,193,513.5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and 100 PLC deaths during 1,198,021.3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Total (diet + supplements) magnesium intake was found to b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risks of PLC incidence (hazard ratiotertile 3 vs. 1: 0.4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24, 0.80; ptrend = 0.0065) and mortality (subdistribution hazard ratiotertile 3 vs. 1: 0.3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19, 0.71; ptrend = 0.0008).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dietary magnesium intake. Nonlinear inverse dose–response associations with PLC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ere observed for both total and dietary magnesium intakes (all pnonlinearity < 0.05). In summary, in the US population, a high magnesium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s of PLC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a nonlinear dose–response manner.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at increasing the consumption of foods rich in magnesium may be beneficial in reducing PLC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负荷渐增式训练对老年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 3 组:青年对照组(YC组,n=12)、老年对照组(OC组,n=12)与老年运动组(OT组,n=12)。OT组进行负荷渐增式训练,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离CD45-/CD31-/Sca1-/VCAM(CD106)+细胞群体,分选细胞通过desmin、Myod肌原性染色以及成肌分化诱导培养进行肌卫星细胞鉴定,免疫组化结合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肌卫星细胞p-AMPK水平。结果 YC组骨骼肌卫星细胞AMPK及p-AMPK表达水平显著高于OC组(P<0.05);OT组与OC组AMPK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OT组p-AMPK表达水平显著高于OC组(P<0.05)。结论 负荷渐增式训练可促进老年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AMPK磷酸化,改善老年小鼠骨骼肌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与胃癌发生相关的PI3K/Akt/mTOR通路上新的与自噬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为寻找有价值的胃癌发生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KEGG pathway网站和Gene Ontology、Ensemble数据库及HaploView、STRING、Cytoscape软件联合SNP芯片筛选目标SNPs,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筛检出来的SNPs位点在来自福建省仙游县的622例胃癌患者和622例健康人群基因组中进行验证。结果: SNP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IRS1 rs10205233、PIK3CD rs3934934、PIK3R1 rs706711、PIK3R1 rs706714和AKT1 rs35285446为候选位点。扩大样本验证发现IRS1 rs10205233的多态性变异(C > T)显著降低了胃癌的发病风险[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的OR(95% CI)分别为0.761(0.595,0.975)、0.764(0.601,0.973)]。进一步分层分析,该位点显性模型、隐形模型、共显性模型以及等位基因在贲门癌和非贲门癌人群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 0.05)。并未见其他位点与患胃癌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对PIK3R1基因2个位点(rs706711、rs706714)的单体型分析也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IRS1 rs10205233位点与福建省胃癌高发区仙游县的胃癌发生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老年患者基于流程化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下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探讨此模式对此类患者监测成功率及主动配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因疑似癫痫、脑炎等疾病需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VEEG监测的患者118例进行研究(患者年龄61~73岁;男54例,女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59例。A组行常规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基于流程化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监测成功率、负性情绪、主动配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B组脑电监测总成功效率为86.44%,显著高于A组的76.27%(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维度得分均显著下降,但B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B组患者主动配合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基于流程化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较常规护理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VEEG监测成功率,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主动配合率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体外保存时间和UW液温度对供体猪心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按照临床上现行的供体心脏标准获取流程获取18头中华小型猪的心脏,分别用21℃、4℃和-4℃的UW液在体外保存供体猪心;每一温度下,分别保存供体猪心3 h、6 h和9 h(每种保存条件下保存2个猪心)。然后对体外保存后的猪心进行组织取材,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心肌组织内炎症细胞数量、水肿和坏死的心肌细胞数量。结果:HE染色显示,在21℃的UW液中保存3 h时,猪心心肌细胞即出现明显的细胞水肿。在-4℃的UW液中保存3 h时,猪心心肌细胞间的距离已经增大。在4℃的UW液中保存6 h时,猪心心肌细胞已经出现坏死,保存9 h时坏死更加明显。结论:体外保存时间延长可加重供体心脏的缺血性损伤。用21℃和-4℃的UW液静态保存心肌,均不利于心肌组织和细胞结构的维持。在4℃的UW液中静态保存3 h内,猪心不会出现明显的心肌细胞坏死,但保存超过6 h时心肌细胞会出现明显的缺血性损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缩短供体心脏的体外转运时间,并使之一直保存于0℃以上的合适低温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新产程模式下剖宫产和产钳术对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分娩结局的评估。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于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收住入院的103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 其中以产钳分娩的60例孕妇为研究组,53例以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为对照组,评估其分娩结局,分析两种分娩方式对孕产妇的影响。采用χ2 检验比较剖宫产及产钳分娩两组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时、产后感染、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III度裂伤、阴道裂伤、宫颈裂伤)、切口预后不良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产时发热、产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66%(1/60)、1.66%(1/60)、3.33%(2/60),χ2 值分别为(4.514 和5.698、4.826,P值分别为 0.040 和 0.020、0.03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32%(6/53)、13.20%(7/53)、15.09%(8/53)],但是研究组会阴III度裂伤、宫颈裂伤、阴道裂伤、发生率为分别为[15.00%(9/60)、13.33%(8/60))、(11.66%(7/60)),明显高于对照组(1.88%(1/53)、1.88%(1/53)、3.77%(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切口预后不良的比例分别为[5(8.33%)、4(6.66%)],略低于对照组[(6(11.32%)、4(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86、0.233,P 值均>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可明显降低产时、产后感染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但软产道裂伤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但同时需要注意软产道裂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