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6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293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62篇
口腔科学   84篇
临床医学   454篇
内科学   272篇
皮肤病学   83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142篇
外科学   573篇
综合类   1051篇
预防医学   384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450篇
  5篇
中国医学   412篇
肿瘤学   1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浆肾素活性、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1例.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检测仪,测定RDW.根据RDW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四组血浆肾素活性、baPWV、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RDW 1~4四分位组立位肾素活性分别为0.6(0.3~1.6)、0.9(0.4~2.2)、1.4(0.3~2.7)、1.8(0.4~4.3)μg/(L·h);左侧baPWV分别为1476(1334~1682)、1498(1354~1703)、1568(1436~1754)、1612(1447~1834) cm/s,右侧baPWV分别为1514(1337~1694)、1504(1367~1727)、1576(1444~1802)、1612(1450~1843) cm/s;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2.6%、43.8%、48.5%、54.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立位肾素活性、baPWV(右侧)和baPWV(左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9、0.224和0.243,均P<0.01).颈动脉有斑块组RDW显著高于颈动脉无斑块组(P=0.001).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24 h收缩压后,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立位肾素活性、右侧baPWV和左侧baPWV与RDW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5、0.194、0.158和0.152(均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与立位肾素活性、baPWV及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20)和造模组(n=80),造模组大鼠均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致骨质疏松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20只,造模12 h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予3、6、12 g/kg二至丸灌胃,1次/d。模型组与空白组均予1 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8周,比较各组骨组织病理学、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生物力、血脂代谢、组织Wnt/β-catenin通路标志性因子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脂肪细胞明显增大,脂肪细胞密度、面积、FLAW、PPARγ显著增加,外周血TC、TG和LDL-C含量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中剂量组和高剂量大鼠上述指标表达下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V/TV、Tb.Th,Joint、骨密度、弹性模量、最大载荷、Wnt3a、β-catenin、LRP5表达均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二至丸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Wnt/LRP5/β-catenin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少量自发性脑出血伴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通常有争议性,探讨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清除血肿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近5 a大脑半球出血患者150例(出血量20~30 mL),其中50例采用立体定向技术给予血肿清除术,50例采用导航技术给予血肿清除术,分别为手术组1、手术组2,另50例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对比3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mRS评分。结果入组患者单侧肢体肌力<3级,出血量≤30 mL,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或丘脑。通过6个月随访,手术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RS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手术组相对保守组有更好的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少量自发性脑出血伴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立体定向手术、神经导航技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其中立体定向技术并发症及血肿清除率优于神经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腺毒血症患儿血装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血清降甸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脓毒血症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根据病情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组。根据预后情况不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各组HBP、PCT、CRP、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分析HBP、PCT和CRP与APACHEⅡ、SOFA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浆HBP、PCT和CRP诊断膝毒血症的临床效能。结果①113例脓毒血症患儿,脓毒症34例,严重脓毒症36例,感染性休克脓毒症43例;经规范治疗后,生存82例,死亡31例。②观察组患儿入院时血浆HBP、血清PCT和CRP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组患儿入院时血浆HBP、血清PCT和CRP水平最高,严重脓毒症组次之,脓毒症最低(P<0.05)。Pearson分析表明,入院时血浆HBP、血清PCT和CRP水平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4、0.732、0.605,均P<0.05)。③存活组患儿入院时血浆HBP、血清PCT和CR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HBP、血清PCT和CRP水平均与预后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3、0.756,、0.674,均P<0.05)。④血浆HBP、血清PCT和CR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显著相关,均呈正相关。其中血浆HB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较好(r分别为0.741和0.811,均P<0.001)。⑤入院时血浆HBP的评估脓毒血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CI分别为0.885和(0.854~0.973),当截断点为27.99ng/mL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4%和88.5%。血清PCT的评估脓毒血症的AUC和95%CI分别为0別5和(0.749~0.882),当截断点为0.16ng/mL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9%和68.7%。血清CRP的评估脓毒血症的AUC和95%CI分别为0.731和(0.653~0.809),当截断点为2.3 mg/L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3%和87.0%。结论脓毒血症患儿血浆HBP、PCT和CRP显著上升,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用于早期监测和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评价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临床已确诊为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共检出295阵次SMI,其中05:00~12:00时间段中发生率最高,共计发生156阵次,占总次数的52.88%;发生率次高的时间段为18:00~22:00,共计发生97阵次,占总次数的32.88%;22:00至次日05:00时间段中发生率最低,共计发生46阵次,占总次数的15.59%。有诱发因素的SMI共计187阵次,占总次数的63.34%。心率≥100 bpm时,SMI共计发生175阵次,占总次数的59.32%;心率>65 bpm<100 bpm时,SMI共计发生78阵次,占总次数的26.44%;心率≤65 bpm时,SMI共计发生42阵次,占总次数的14.23%。其发作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与心率的增加呈正相关。结论:动态心电图是临床监测SMI的重要手段,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神经根管狭窄,利用椎间孔镜对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方法对20例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下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术前平均腰痛VAS评分为5分,术后即刻为1.5分,术后3个月为0.5分。术前平均腿痛VAS评分为7分,术后即刻为0.3分,术后3个月为0.1分。1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例患者为良。结论对腰椎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椎间孔镜可对突出的腰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黄韧带进行减压,有效地扩大神经根管,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诱导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HIOEC)细胞恶性转化,建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方法通过化学致癌剂苯并芘[B(a)P]体外诱导HIOEC细胞,逐步筛选到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IOEC-B(a)P。通过微分干涉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及裸小鼠异体皮下成瘤的实验鉴定HIOEC-B(a)P细胞的恶性表型。结果①HIOEC细胞在B(a)P诱导培养后可以在正常生理钙离子浓度、含胎牛血清培养液中生长;②细胞在诱导过程中形态多变,最后稳定为多角形铺路石样上皮细胞;③第93代HIOEC-B(a)P细胞开始具备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④HIOEC—B(a)P第55代细胞在裸小鼠皮下首次形成角化团块,第69代细胞形成分化较好的典型鳞状细胞癌,第74代、第96代细胞均形成与临床病理相似的Ⅰ~Ⅱ级鳞状细胞癌。结论生物因素合并化学致癌因素B(a)P可以诱导永生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为进一步研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多因素、多步骤癌变机制提供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8.
人舌鳞状细胞癌顺铂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耐顺铂(cisplatin,CDDP)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CDDP,探讨其与亲代细胞耐药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以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系为实验对象,采用间歇性加药,逐步递增剂量,体外连续诱导培养,诱导其耐药性。用MTT法测定细胞的耐药指数和IC50。RT-PCR检测MDR-1、MRP、GST-π和Bcl-2的表达状况,测其光密度比值。结果建立顺铂耐药细胞系Tca8113/CDDP,耐药指数为9.2倍。RT-PCR显示:其MDR-1、MRP、GST-π和Bcl-2的表达均升高,光密度比值MRP:Tca8113/CDDP∶Tca8113=6.667∶1.111=6倍,Bcl:Tca8113/CDDP∶Tca8113=0.912∶0.549=1.6倍,GST-π∶Tca8113/CDDP∶Tca8113=2∶1=2倍。结论耐CDDP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CDDP有多种耐药基因的表达上升,提示肿瘤细胞的耐药现象受到多种基因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纳米化纯钛表面对人成骨样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等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塑性变形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纳米化结构,根据塑性变形处理时间不同分为3组,即30min组(n=6)、60min组(n=6)和90min组(n=6),另设未处理纯钛为对照组(n=6)。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组钛表面的超微结构;以成骨样细胞系(Saos-2)细胞为对象,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细胞黏附、细胞骨架蛋白和形态的检测,四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RT-PCR法检测细胞骨分化相关基因BMP-4的表达,采用SAS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塑性变形60min和90min能在纯钛表面获得良好的表面纳米化结构;纳米化纯钛表面结构显著促进细胞黏附(P〈0.05),60min组材料的细胞铺展优于其他组,60min组和90min组细胞的BMP-4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纯钛表面塑性变形产生的纳米结构,能明显提高成骨样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铺展等生物学行为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1例手术治疗的原发SACC患者进行60~159个月随访,并用CD34和VEGF单抗对其石蜡切片进行SP免疫组化染色。然后分别测定各切片的MVD值和VEGF的平均光密度(O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TNM分期、MVD值和OD值均与SACC生存率有相关性(P=0.047、0.000、0.001、0.024),其中MVD在Cox分析中更具显著性意义(P=0.000)。MVD值在术后死亡分组、转移分组、带瘤分组、病理类型和TNM分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9、0.045、0.019、0.031、0.000)。OD值在术后死亡分组、TNM和病理类型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7、0.013、0.014)。Fisher检验显示,MVD分组间的SACC远处转移率有显著差异(P=0.032)。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VD值和OD值间呈线性正相关(P=0.029)。结论本研究表明,MVD、OD值均与SACC的生存预后显著相关,且MVD更具预后价值;MVD与SACC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VEGF在SACC中的过量表达,可使MVD值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