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757篇
  免费   44563篇
  国内免费   25807篇
耳鼻咽喉   4316篇
儿科学   6934篇
妇产科学   2793篇
基础医学   28726篇
口腔科学   7681篇
临床医学   53896篇
内科学   39414篇
皮肤病学   5058篇
神经病学   9871篇
特种医学   172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38834篇
综合类   122334篇
现状与发展   98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50871篇
眼科学   6193篇
药学   55131篇
  705篇
中国医学   45180篇
肿瘤学   20850篇
  2024年   2330篇
  2023年   6126篇
  2022年   15075篇
  2021年   19005篇
  2020年   16655篇
  2019年   9120篇
  2018年   9790篇
  2017年   12943篇
  2016年   9991篇
  2015年   18154篇
  2014年   23153篇
  2013年   28528篇
  2012年   41228篇
  2011年   43905篇
  2010年   38844篇
  2009年   33770篇
  2008年   34930篇
  2007年   33667篇
  2006年   29649篇
  2005年   23541篇
  2004年   16486篇
  2003年   13392篇
  2002年   10264篇
  2001年   9175篇
  2000年   6977篇
  1999年   3008篇
  1998年   942篇
  1997年   837篇
  1996年   740篇
  1995年   620篇
  1994年   586篇
  1993年   335篇
  1992年   321篇
  1991年   274篇
  1990年   244篇
  1989年   184篇
  1988年   169篇
  1987年   196篇
  1986年   182篇
  1985年   127篇
  1984年   94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68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26篇
  1959年   27篇
  1958年   37篇
  1957年   36篇
  1956年   23篇
  1955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埋线是长效针灸,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延伸,穴位埋线的核心技术是穿刺技术,穴位埋线的三大要素中,针具、埋藏物、穿刺技巧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针具的改进成功实现了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一次飞跃,埋藏物的改进成功实现了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二次飞跃,穿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2.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药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形势下,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工业需要加快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在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过程建模、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解析,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过程理解、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开发、过程控制策略建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企业研究实践,介绍了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在上述3个研究方向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实际工业应用的难点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药企业应用和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0只健康的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原头节悬混液0.1 m L,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接种等量的PBS。分别于接种后第20、40、60、80、100 d时每组各处死6只沙鼠,实验组分别取泡球蚴组织和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MVD-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球蚴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在感染的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均可见到MVD-CD34和VEGF的表达,定位于肝泡球蚴组织"外囊"囊壁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在感染后第20 d、40 d、60 d、80 d和100 d时,泡球蚴组织中MVD分别为(9.83±3.87)/HP、(25.33±6.71)/HP、(34.50±5.50)/HP、(37.67±5.71)/HP和(44.67±4.93)/HP,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0/HP、(1.17±0.98)/HP、(3.50±1.38)/HP、(5.83±2.71)/HP、(8.83±2.48)/HP〕和正常肝组织(均为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95±0.46)分、(3.90±0.68)分、(4.27±1.05)分、(5.33±0.95)分和(4.50±0.81)分,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1.07±0.63)分、(1.38±0.75)分、(1.55±0.83)分、(1.67±0.47)分、(2.10±0.55)分〕和正常肝组织〔(1.02±0.83)分、(1.12±0.63)分、(1.26±0.26)分、(1.20±0.74)分、(1.21±0.2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可能是泡球蚴浸润性生长的机制之一,VEGF可能促进沙鼠肝泡球蚴组织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季铵化程度(DQ)的N-三甲基壳聚糖(TMC)促进阿昔洛韦(ACV)滴眼液眼部滞留性进行考察。方法将浓度为0.5%,DQ分别为20%、40%及60%的TMC(TMC20,TMC40,TMC60)加入ACV滴眼液中;以同浓度壳聚糖(CS)ACV滴眼液为阳性对照,以普通ACV滴眼液为阴性对照,选用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悬挂泡技术和束缚泡技术进行离体眼球表面接触角及解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同时在各种ACV滴眼液中分别加入0.05%的荧光素钠为示踪剂,在体研究各种ACV滴眼液在家兔眼部的滞留性。结果与普通ACV滴眼液相比,含CS及TMC的滴眼液在角膜表面的接触角明显降低,解吸时间及在体滞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同浓度的CS ACV阳性对照相比,TMC20促进滞留作用较弱,而TMC40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MC60的作用明显较强(P<0.05)结论 TMC可显著增加ACV的眼部滞留性,且与其DQ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速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脂类等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倍他乐克治疗。治疗8周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E峰/A峰、等容舒张时间、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试验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倍他乐克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功能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Based on the physical randomization of 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s, in a recent article in Statistics in Medicine, Rigdon and Hudgens propose two approaches to obtaining exact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he average causal effect on a binary outcome. They construct the first confidence interval by combining, with the Bonferroni adjustment, the prediction sets for treatment effects among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and the second one by inverting a series of randomization tests. With sample size n, their second approach requires performing O(n4)randomization test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hysical randomization also justifies other ways to constructing exact confidence intervals that are more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By exploiting recent advances in hypergeometric confidence intervals and the stochastic order information of randomization tests, we propose approaches that either do not need to invoke Monte Carlo or require performing at most O(n2)randomization tests. We provide technical details and R code in the Supporting Information .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山东济宁地区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2-05/2013-05采集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室就诊患者580例,采用14C-UBT检测法与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该医院门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45.2%,其中男性感染率59.5%,女性感染率40.5%,不同性别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从31.4%~53.1%不等,农民、商人及工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78.6%、70.7%、68.8%,高于其他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年龄段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吸烟、饮酒、家庭收入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个人饮食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程度及职业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东济宁市某医院门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较高,其感染率与职业、个人及家庭生活习惯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中耳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加压治疗。比较不同性质分泌物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鼓室导抗图变化。结果胶冻状患者治疗时间最长,浆液性患者治疗时间最短,三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浆液性总有效率94.0%,黏液性总有效率86.8%,胶冻状总有效率75.0%,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鼓室导图主要是B型,治疗后主要是A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鼓膜穿刺加压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凉血通瘀方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脑组织miRNA表达的影响,对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探索凉血通瘀方可能的药效机制。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B)和实验组(C)。适应性饲养一周后,C组灌胃凉血通瘀方,B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天,每天1次。构建脑出血模型后收集脑组织,借助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miRNA表达量,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获取已知miRNA,使用miRDeep2预测新miRNA。差异分析软件为DESeq2,筛选阈值为|log2FC| ≥1 并且P <0.05。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和PPI网络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共发现2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上调有9个,下调有12个,共预测得到124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靶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中突触囊泡分泌的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的调节和神经递质运输的调节占前三位,神经元投射终点、全膜、质膜区域和细胞投射则是主要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分别为小GTPase绑定、底物特异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离子跨膜转运体活性。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在癌证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MAPK通路等分布广泛。采用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根据MCC算法筛选出ADRA2C、CASR、CCL28、CCR1、DRD2、GNAT3、GRM2、DYNC1LI1、GABBR1、GNAI1等核心靶基因。结论 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急性期鼠脑组织内miRNA的表达有重要影响;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可能通过靶向核心基因调控凉血通瘀方干预急性脑出血的病理过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李盼  陈雨微  丁丽琴  曹世杰  张德芹  邱峰 《中草药》2019,50(22):5577-5583
辛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通常具有“发散”“行气”和“行血”的作用,且辛味中药在传统医学临床应用中占有较大比例。结合中药辛味的功效内涵及传统中医理论对消渴证的认识,阐述辛味中药与消渴证治疗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辛味中药对“消渴三消”的治疗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为同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