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3.
两种支抗配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J钩和种植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病例的矫治效果,以及支抗对磨牙的控制作用.方法 30例需最大支抗的双颌前突病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分别配合J钩(15例,A组)和种植体支抗(15例,B组)控制磨牙,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虽然矫治前A组和B组U6C-PP分别为(12.4±0.2)mm和(12.5±0.1)mm,治疗后两组U6C-PP分别为(12.6±0.1)mm和(12.8±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矫治结果临床差异不显著;两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J钩和种植体支抗配合MBT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病例,均能控制支抗磨牙,且在支抗控制上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Damon Q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远移尖牙过程中龈沟液中白介素-1β (IL-1β)及前列腺素E2 (PGE2)表达变化,探讨自锁托槽移动牙齿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的恒牙列患者15例,年龄11~13岁?患者上颌一侧尖牙粘结自锁托槽,对侧尖牙粘结传统直丝弓MBT托槽,牙列排齐整平后,镍钛螺簧以100 g牵引力远移尖牙,在加力前?加力后1?24?72 h及1?2?3?4周分别提取上颌尖牙颊侧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1β及PGE2含量?结果:正畸加力24 h后,自锁托槽组尖牙龈沟液中IL-1β含量明显升高,并在加力后72 h,其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直丝弓托槽组,随后逐渐下降,在加力第4周,两者仍存在显著性差异;龈沟液中PGE2含量在加力后逐渐升高,在72 h自锁托槽组与普通托槽组有显著差异,并在第4周仍显著高于普通托槽组?结论:Damon Q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远移尖牙过程中,龈沟液IL-1β及PGE2含量变化存在差异,自锁托槽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较强而持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患龋儿童的龋病情况及特点,为患儿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635例3~6岁患龋儿童龋病情况调查,并对患龋儿童的年龄差异,以及龋齿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龋均为4.73,其中5岁患儿龋均最高,为5.12;男性患儿龋均略高于女性,但两者差异尤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一乳磨牙患龋率最高,其次是第二乳磨牙.结论 5岁患儿患龋率最高,患龋率以下颌第一乳磨牙最高.  相似文献   
6.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牙合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实验性牙周炎对小鼠骨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成的影响,初步探讨ROS在牙周炎中的作用。方法:选用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20只,采用丝线结扎法建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在术后4周取材,对小鼠上颌骨进行micro?CT扫描、HE染色及TRAP染色;取小鼠四肢骨髓,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中ROS含量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上颌第二磨牙从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增大,近远中及根分叉处牙槽骨吸收明显,成骨细胞减少;单位长度破骨细胞数显著增多(P < 0.001);小鼠骨髓中ROS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ROS含量在实验性牙周炎小鼠骨髓中增加,可能影响成骨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参与牙周炎骨吸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乳牙期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乳牙期骨性Ⅱ类及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各20例,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种骨面型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骨性Ⅱ、Ⅲ类错(牙合)患者全颅底长及后颅底倾角减小且有显著差异,后颅底长、前颅底长及颅底角减小,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SNA角与前颅底长(S-N)、后颅底长(S-Ba)及全颅底长(N-Ba)呈显著正相关:SNB与侧颅底长(S-Ar,N-Ar)、全颅底长(N-Ba)及颅底角(NSAr,NSBa)呈显著负相关,与后颅底倾角(SBa-FH)显著正相关。结论:乳牙期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与颅底形态有关,后颅底对颅面形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舌栅联合牙合垫式矫治器早期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8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舌栅联合[牙][合]垫式矫治器,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合]垫式矫治器。通过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颌骨、牙齿、软组织及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ANB及UI?SN角、上唇突度(UL?SnPos)增大,鼻唇角(Cm?Sn?UL)减小,舌栅联合[牙][合]垫式矫治器对患者上下颌[牙][合]关系不调及面型改善更明显;H?RGn、H?S、H?FH距离增大,H?C3距离减小,舌栅联合[牙][合]垫式矫治器使舌骨向后下移位明显。结论:舌栅联合[牙][合]垫式矫治器能有效地矫治乳牙期反[牙][合],对患者的舌骨位置影响尤为显著,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