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5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LK     
NPM-ALK融合基因的发现使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分子生物学上有了一类明确的亚型.NPM-ALK融合基因来源于t(2;5),NPM基因位于5q35,而ALK基因位于2p23,两个基因的突变位点几乎不变.通过特异的抗体和PCR等方法可以鉴别出该亚型.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不同的ALK融合基因,而在其它疾病中也发现存在该融合基因.NPM-ALK融合基因的确切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底物尚未完全明确,通过对其机制的研究,将为该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靶向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套体外培养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代细胞的方法,并尝试进行难治性白血病克隆的鉴定。方法:采用来源于骨髓的基质细胞HS-5作为滋养层细胞与原代白血病细胞进行双相培养,并通过药敏和凋亡检测进行双相培养体系生物动力学评估。结果:双相滋养层培养体系能够耐受细胞毒药物的毒性;8例前B急淋白血病原代细胞标本在基质滋养层支持下离体72 h存活率20.4%~68.3%不等,与无滋养层支持或基质细胞上清液支持的标本相比存活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1例标本的体外生长与有否滋养层支持无关,怀疑为难治性白血病克隆。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滋养层具有一定的体外支持白血病细胞存活的能力,但存在个体差异,与肿瘤细胞本身生物学特征有关;利用双相培养体系可以在体外早期初步鉴别出难治性白血病克隆并早期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顾龙君 《山东医药》1994,34(7):45-46
目前,临床应用的免疫调节剂品种繁多,并不断地有新的制剂问世。现将常用于血液病的免疫调  相似文献   
4.
高怡瑾教授很荣幸邀请到Smith教授访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借此机会在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的学术活动中做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学术报告,Smith教授是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儿科学系教授,血液肿瘤科临床主任,并在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织(COG)担任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临床试验组主席.以下是在征得Smith教授同意的情况下,根据这次学术活动中与其对话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高怡瑾教授很荣幸邀请到Smith教授访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借此机会在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的学术活动中做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学术报告,Smith教授是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儿科学系教授,血液肿瘤科临床主任,并在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织(COG)担任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临床试验组主席。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早期治疗反应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该文评价了诱导治疗第19天及血液学完全缓解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辨认的幼稚淋巴细胞数及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5月接受ALL-XH-99方案治疗的193例新诊治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化疗第19天及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以及血液学缓解时用四色MP-FCM检测MRD。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无事生存率(EFS)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生物学特征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双尾),COX风险比例模型用于评估预后因素。结果:①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5%与<5%的患儿4年EF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42.59%±14.28% vs 74.24%±6.67%;P<0.01);②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血液学缓解时存在形态学可识别的幼稚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0%)与此时无形态学可辨认的幼稚淋巴细胞的患儿4年EF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3.47%±9.23% vs 76.41%±6.09%; P<0.05);③ 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完全缓解时 MRD≥0.01%与 MRD<0.01%的患儿15月EF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3.81%±20.26% vs 94.44%±5.40%; P<0.01)。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细胞数≥5%、诱导治疗结束血液学缓解时骨髓幼稚细胞>0%及MRD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具有预后价值,可用于发展中国家儿童ALL早期治疗反应的评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5-9]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中出现噬血现象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间骨髓发现噬血现象的5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原发病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共53例纳入统计,其中男35例,女18例;中位年龄3岁(2个月~16岁).出院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0例,肿瘤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郎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尼曼匹克病1例,黄色肉芽肿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原发败血症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时未明确诊断13例.根据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诊断指南-2004标准重新评估,符合HLH诊断标准22例.是否存在脾肿大、外周血≥二系细胞减少、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低纤维蛋白血症及骨髓噬血现象对HLH诊断意义较大.激素治疗组患儿预后较好,是否符合HLH诊断标准与预后相关性不大.结论 骨髓噬血现象并非某个疾病的特异性表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也缺乏特异性指标,在治疗的选择上不应仅仅依靠诊断标准,而应综合考虑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早期开始激素治疗对预后有一定帮助.完善分子学诊断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64例年龄为10~17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急淋)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患儿中男44例,女20例均接受99-XH-ALL方案治疗,随访1~1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并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无事件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分析。结果64例患儿中24例(37.5%)无不良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良好,40例(62.5%)有不良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反应不佳,64例患儿中58例达到CR,其中55例一疗程达到CR(85.94%),总CR率为90.63%,平均CR时间为38.45(25~56)天;13例复发(22.41%),平均复发时间为CR后15.77(2~58)个月;9例死亡(14.06%),其中4例死于感染,5例死于复发;随访中有21例失访,其中7例为复发后,10例为CR后,4例为未CR者,3例患儿接受移植,其中2例存活,1例死于移植后疾病复发,4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占11.76%,其中1例乙肝(50个月),3例股骨头坏死(25、32、60个月),1例女孩4个月时发生第二肿瘤恶性葡萄胎,治愈存活至今。64例病人7年EFS:(37.31±7.23%),7年OS:(54.40±6.51%)。结论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的急淋预后不良,长期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K562及其耐药细胞系蛋白差异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二维荧光差异电泳结合质谱技术,经过相应软件处理找出K562和K562耐药细胞之间蛋白质表达质和量的变化。结果 二维电泳发现11个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出9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其中4种蛋白质能量代谢有关;3种蛋白质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2种蛋白与细胞增殖相关。9种差异表达蛋白质中,6种在K562/ADM中表达增加,3种表达降低。结论 研究表明应用2D-DIGE结合质谱技术为白血病多药耐药机制研究是一种新的可靠手段,对于揭示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蛋白组学变化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肿瘤细胞中门冬酰胺合成酶(AS)基因表达水平是否与ALL的治疗反应和预后相关.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测定53例初发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AS mRNA水平,结合其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不同预后组患儿初诊时BMMNC中AS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未缓解组患儿AS表达水平最高,表达水平中位值为17.25(2.48~46.82),复发组其次,为14.28(3.20~54.47),持续完全缓解组患儿AS表达水平最低,为5.08(0.84~54.9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未缓解和复发两组患儿,其中位AS mRNA水平为14.93(2.48~54.47),显著高于持续完全缓解组患JL(P<0.01).AS低表达组患儿白血病持续完全缓解率为84.6%,而AS高表达组患儿持续完全缓解率仅为53.8%(P<0.05).AS高表达组患儿的2年预计无病生存率为51.6%,显著低于AS低表达组患儿(84.6%)(P<0.05).结论 AS高表达与患儿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