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孤立性房颤外科微创消融术同期行肺部占位切除术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微创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同期行肺部占位切除术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过程,加以总结分析。其中双侧肺占位者2例,单侧肺占位者4例。结果:6 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二次开胸、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单纯行肺组织楔形切除术者 3 例,肺叶切除术者 1 例,肺癌根治术者2例。病理结果分别为:慢性肉芽肿4例,浸润性腺癌2例。出院前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5例,房扑心律1例。结论: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案和手术路径,腔镜下同期处理孤立性房颤及肺部占位不但能减少患者的疾病痛苦也能减少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此手术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检测频率与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并康复出院的患者。电话问卷调查患者,根据PT-INR检测间隔是否超过1个月分为频繁检测组(≤1个月)和不频繁检测组(>1个月)。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缺血性卒中及大出血,比较两组之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共收集249例患者信息,年龄(47.06±6.88)岁,其中男98例。共153例(61.4%,153/249)完成问卷者纳入分析。2013-2014年、2014-2015年、2015-2016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失访比例分别为76.1%,51.3%,26.7%,32.3%,15.8%;频繁检测比例分别为36.4%,36.8%,42.4%,35.7%,83.3%。随术后时间延长,失访和不频繁检测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80例(52.3%)纳入频繁检测组,73例(47.7%)纳入不频繁检测组。不频繁检测组共发生7例全因死亡,6例缺血性卒中,3例大出血;频繁检测组无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2例大出血。频繁检测组累积死亡风险显著低于不频繁检测组(P=0.006)。 结论随术后时间延长,失访比例和不频繁检测PT-INR比例均显著增加,不频繁检测总体预后差于频繁检测。  相似文献   
3.
尽管目前临床上对房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房颤仍然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以及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中比较普遍。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房颤问题还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心脏内外科医生都在逐渐认识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改良房颤的治疗方法,并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提高房颤治愈率及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在非阵发性房颤治疗方面,结合了心内膜和心外膜消融各自优势的杂交消融似乎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所以本研究搜索相关文献,并根据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综述房颤杂交消融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研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修补术同期行迷宫手术(maze procedure)的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2月至2019年5月,28名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资料,在我院均同期行ASD修补术和迷宫IV手术,其中男6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0±9.39)岁,观察近中期随访AF射频消融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所有28名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2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手术后6月,1年及2年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5.7%,78.5%,78.5%,无患者出现因房室传导阻滞而装置起搏器,期间也无脑卒中发生。 结论: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在行外科房缺修补时应当同期行迷宫手术,不增加手术风险,近中期窦性心律转复率较为满意,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心房颤动,迷宫IV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房颤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118例孤立性房颤患者,根据在院期间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转律组和复发组,采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8例患者早期复发率4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类型为持续性房颤、术前应用地高辛、有脑栓塞病史以及心脏彩超中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及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是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左房内径≥40 mm的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结果可指导我们术前筛选更为适合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并可推测孤立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合并原发性心脏病的房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同期行迷宫手术(maze procedure)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9年5月ASD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且同期行ASD修补术和迷宫Ⅳ手术的28例患者资料,观察近中期随访AF射频消融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2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手术后6、12及24个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5.7%、78.5%、78.5%,无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而装置起搏器,期间也无脑卒中发生。结论:ASD合并心房颤动在行外科ASD修补时应当同期行迷宫Ⅳ手术,不增加手术风险,近中期窦性心律转复率较为满意,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在成人主动脉瓣环窄小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因主动脉瓣环窄小行根部扩大及瓣膜置换患者为瓣环窄小扩大组,150例正常瓣环单纯行瓣膜置换患者为正常瓣膜组,143例主动脉瓣环窄小仅行瓣膜置换未行根部扩大术患者为瓣环窄小未扩大组。采用逆概率加权法(IPTW)平衡3组之间基线参数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检测术后跨瓣压差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PTW校正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个月时,正常瓣膜组跨瓣压差为(26.79 ± 10.85)mmHg,瓣环窄小未扩大组跨瓣压差为(36.88 ± 19.27)mmHg,瓣环窄小扩大组跨瓣压差为(20.85 ± 6.25)mmHg,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瓣环窄小未扩大[β(95%CI):8.48(2.17~14.80),P=0.010]、术前跨瓣压差[β(95%CI):0.17(0.03~0.30),P=0.020]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跨瓣压差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瓣环窄小扩大[β(95%CI):-12.16(-21.79~2.52),P=0.015]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跨瓣压差升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瓣环窄小患者,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后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较为理想,但其中远期临床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后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13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各因素与术后转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手术后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年龄(51.8±11.5)岁,其中男102例,女36例,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行孙氏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术后住院死亡15例(10.9%)。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脑梗、术后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均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是其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危重、手术复杂、病死率较高,加强围手术期脏器功能保护,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降低术后透析率,加强对神经系统保护,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能够减少术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51例,一期行“孙氏手术”,按术后是否出现血流感染结果分为阳性组(n=24)和阴性组(n=127),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术中情况等进行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34)、术中植入人工瓣膜(P=0.040)、手术时间(P=0.043)、体外循环时间(P=0.036)、深低温停循环时间(P=0.011)、术后24 h引流量(P < 0.001)、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P=0.002)、呼吸机支持时间(P=0.001)、术后二次气管插管(P < 0.001)、气管切开(P=0.016)、床边透析(P=0.025)。其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二次气管插管是术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深低温停循环时间的延长,术后24 h引流量的增加,长时间保留心包纵隔引流管,术后行二次气管插管,能够增加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可能。结论:术中尽量减少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严密止血减少术后引流量,术后尽早拔除心脏纵隔引流管,监护过程中注意把握拔管指征,减少二次气管插管,能够减少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预后率,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