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是发生在肝脏的一种常见良性病变,一般可不进行治疗,但如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囊肿超过5cm或迅速生长以及同时出现出血、破裂等情况时[1],通常采用肝囊肿开窗术+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现在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被公认为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标准方案[1-2].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胰腺中段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8月期间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最大径(26.4±5.1)mm。手术时间(242.6±56.3)min,术中出血(205.5±82.4)mL,切除胰腺长度(44.5±8.3)mm,术后发生胰瘘1例(12.5%),胃瘫1例(12.5%),肺部感染1例(12.5%),术后平均住院日(18.3±6.1)d。术后病理提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胰岛细胞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患者目前均存活,对手术效果基本满意,未出现新发糖尿病病例。结论:对于胰颈部或体部的良性肿瘤,胰腺中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区域血管的应用解剖、相关系膜及系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观察胰十二指肠区域解剖标志及安全外科平面,为临床上开展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末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的十二指肠、胰腺周围供血血管及胆总管下段作了解剖学观察,对横结肠系膜构成的网膜囊及胰腺周围胚胎时期形成的潜在的筋膜间隙和解剖层次标志进行观察描述。结果准确定位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由胰腺前筋膜形成的肝胰襞及胃胰襞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当进行胰腺游离及后方淋巴结清扫时,在胰腺后筋膜及肾前筋膜间有一无血管平面可以应用。肾前筋膜是避免损伤腹膜后血管、肾上腺的安全界面,为避免腹膜后血管及肾上腺的损伤,肾前筋膜应作为安全分离平面的后界。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及分支主要供应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的血运,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结论充分理解胚胎发育过程胰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形成,对于手术中正确理解、辨识解剖平面非常重要,沿着筋膜间隙的操作可避免出血及副损伤,也是肿瘤外科根治性切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脾切除对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种植型肿瘤组织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 采用门静脉部分结扎的方法 建立20只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大鼠的模型,3周后将其随机分为2组:施行脾切除手术组(A组)、不施行脾切除手术组(B组),脾切除1周后在A、B组大鼠的肝脏上种植Walker256瘤株,2周后肿瘤组织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测定各组肿瘤组织标本的诱导型iNOS 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染色进行肿瘤微血管计数;测定A、B组大鼠肝脏种植肿瘤的最长、最短径,计算肿瘤体积.结果 A、B两组iNOS mRNA表达量分别为2.32±0.24、2.98±0.28(P<0.05),A、B两组的肿瘤MVD分别为(18.76±1.21)/HP、(19.98±1.28)/HP(P<0.05),iNOS mRNA的表达量及肿瘤MVD的变化呈正相关(r=0.4751,P<0.05).结论 施行脾切除术可以降低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种植型肿瘤iNOS mRNA的表达,导致一氧化氮(NO)的合成、释放减少,削弱了肿瘤血管生成的促进因素,使肿瘤组织MVD降低.该手术有助于降低肝脏肿瘤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常规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转小切口手术和开腹手术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40例。小切口组:32例,包括行LC+LCBDE中转小切口胆道探查术、取石2例。开腹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口取石术35例。对比、分析3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腹腔镜组、小切口组在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要优于开腹组(均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比腹腔镜组短。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LCBDE及小切口组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更美观等优点。但LCBDE组的适应证范围较开腹组窄,不适用于体质较差、心肺功能较差的年老患者以及不能耐受长时间气腹等患者。  相似文献   
6.
肠内营养(EN)支持对严重应激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具有积极的影响[1].八珍汤源自古方《正体类要》,由人参、熟地、白芍、川芎、茯苓、当归、白术、甘草8味中药组成,是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合方.四君子汤能健脾益气,四物汤可补血养血,八珍汤汇两方之功,奏两方之效,为"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常用于治疗气血皆虚诸证.我们[2]曾报道八珍汤辅助EN能增强胃癌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本研究观察八珍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常规LC的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45例行择期胆囊切除患者,分别行经脐单孔LC(经脐LC组,n=20)和常规LC(常规LC组,n=25)。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3d肝功能评分、术后3d应用止痛药频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1个月慢性疼痛情况。结果除常规LC组1例由于Mirizzi综合征而中转开腹外,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d内应用止痛药频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经脐LC组优于常规LC组(P<0.05);而术后1个月内手术区域慢性疼痛及肝功能评分方面,经脐LC组与常规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常规LC组优于经脐LC组(P<0.05,P<0.01)。结论经脐单孔LC具有伤口小、疼痛轻及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3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4月施行过的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照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胰管对肠黏膜吻合组、改良Child吻合组及捆绑式吻合组,分析各组的胰肠吻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胰瘘率、腹腔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消化吸收障碍率等指标。结果 3组之间仅术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率有明显差异,胰管对黏膜吻合组明显低于另2组,而其他相关指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与胰肠吻合方式无关,而胰管对肠黏膜吻合可以减少术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发生,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人胰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m23-H1蛋白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胰腺癌的诊断、预后估计提供依据。方法 对21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0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进行nm23-H17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所有检测均采用Envision2步法,结果 21例胰腺癌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为61.9%(13/21),高于非肿瘤组织(P〈0.05);高分化腺癌的阳性表达率(100%)同低分化腺癌组(33%)存在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人胰腺癌组织中Cyclin D1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是常见的、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癌基因密切相关。目的 研究癌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胰腺癌的诊断、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1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0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所有检测均采用Envision二步法。结果 (1)21例胰腺癌中CyclinD1的表达率为76.2%(16/21)。与非肿瘤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率相比,有显著差异。(2)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