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50、miR-146a、miR-181a、miR-424、miR-142-3p)在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检测69例T1DM患者、46例T2DM患者和56名健康对照者(NC)PBMCs miRNAs的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有差异表达的miRNAs对T1DM的诊断价值,同时将其表达量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C组和T2DM组比较,T1DM组PBMCs中miR-146a、miR-424、miR-150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T1DM组和NC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0±0.061)、(0.905±0.058)和(0.844±0.066);T1DM组和T2DM组AUC分别为(0.868±0.068)、(0.921±0.064)和(0.698±0.065);与GADAb抗体阴性者比较,miR-146a、miR-150、miR-424在GADAb抗体阳性的T1DM患者中进一步下降。结论 miR-146a、miR-150、miR-424在T1DM患者PBMCs中低表达,可能与自身免疫状态有关,有助于早期发现T1DM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起病经典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61例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对患者入组时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组和微血管并发症组,比较两组在性别、病程、年龄、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素氮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起病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161例,男80例,女81例。T1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为27.3%(44例),其中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分别为5.6%(9例)、14.9%(24例)和18.0%(29例)。微血管并发症组的男性比例、病程、受访时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素氮、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较无微血管并发症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长病程(OR=1.093,95%CI=1.023~1.168)及收缩压(OR=1.049,95%CI=1.021~1.078)、糖化血红蛋白(OR=1.214,95%CI=1.006~1.464)和血尿素氮(OR=1.487,95%CI=1.113~1.987)水平升高是成人起病经典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长病程、血糖和血压控制不佳、肾功能受损的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其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负载 HIP(hybrid insulin peptide)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tolDC)对致糖尿病性 BDC2.5 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生成NOD(non?obese diabetic)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DC),培养过程中额外加入维生素D3可生成tolD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 h后可以分别获得 LPS?iDC、LPS?tolDC,收集其上清液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2p70 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过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上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型。将致糖尿病性T细胞即 BDC2.5 CD4+ T细胞与负载HIP的4组DC共孵育72 h后,检测T细胞增殖、活化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产生情况。结果:表型鉴定结果显示tolDC呈现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高表达共抑制分子PD?L1的耐受性表型, 在脂多糖的刺激下仍保持稳定,且与LPS?iDC相比,LPS?tolDC分泌低水平的IL?12p70、高水平的TGF?β。负载HIP的tolDC及 LPS?tolDC均可以抑制BDC2.5 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产生。结论:负载HIP的tolDC可以通过其稳定的耐受表型及功能抑制致糖尿病性BDC2.5 T细胞的增殖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1型糖尿病(T1DM)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DQB1基因及单倍型频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地区汉族人群T1DM患者(112例)与对照组(69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O)技术,进行HLA-DRB1?DQB1基因分型,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Arlequin软件进行单倍型频率的分析?结果:112名T1DM患者中检测到DRB1位点等位基因17个(对照组19个),DQB1位点等位基因7个(对照组7个)?与对照组相比,T1DM组DRB1*0901?DRB1*0405和DRB1*0301频率明显增高,DQB1位点的DQB1*0201与DQB1*0303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T1DM患者明显升高的单倍型频率为:DRB1*0901-DQB1*0303?DRB1*0301-DQB1*0201?DRB1*0405-DQB1*0401和DRB1*0405-DQB1*0302?结论:中国江苏地区汉族T1DM患者HLA基因DR位点的DRB1*0901?DRB1*0405?DRB1*0301及DQ位点的DQB1*0201?DQB1*0303对T1DM易感?发现了4个新的具有易感作用的单倍型:DRB1*0901-DQB1*0303?DRB1*0301-DQB1*0201?DRB1*0405-DQB1*0401和DRB1*0405 -DQB1*030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印迹法(IB)和放射免疫沉淀法(RIP)在胰岛自身抗体检测中的差异.方法 IB和RIP分别测定本院55例和外院218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水平;再从218例外院患者中随机抽取24例,用IB和RIP分别检测血清中GADA和IA-2A,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IB和RIP检测IA-2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GADA、IAA总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GADA和IA-2A的抗体总阳性率为91.7%,高于单一方法的检测结果.结论 IB检测GADA和IAA的敏感性明显低于RIP,且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的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105例,测糖化血红蛋白、胰岛自身抗体及HLA-A和-DR位点,控制血糖<10 mmol/L后行混合餐试验,测血糖、胰岛素及C肽,计算峰值C肽≥0.2 nmol/L的比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因素。结果:89.5%的患者初诊时峰值C肽≥0.2 nmol/L。初诊年龄≤18岁(OR=0.08,95%CI:0.01~0.90),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OR=0.08,95%CI:0.01~0.83),携带高危HLA-A-DRB1基因单倍型(OR=0.07,95% CI: 0.01~0.61),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数>2(OR=0.10,95%CI:0.01~0.87)者峰值C肽≥0.2 nmol/L率更低。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仍有部分胰岛功能。因此,胰岛功能不能作为鉴别诊断1型或2型糖尿病的唯一依据。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与初诊年龄、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HLA-A-DRB1基因单倍型及胰岛自身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表位多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结合力和解离率分析建立新型T淋巴细胞表位体外筛选方法.方法 采用基于矩阵算法的SYFPEITHI和BIMAS数据库预测6种胰岛细胞自身抗原[包括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胰岛素瘤相关抗原2(IA-2)、前胰岛素原(PPI)、胰岛特异性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相关蛋白(IGRP)、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位序列,根据预测的结合力指数和已有数据分析筛选并合成15个HLA-A2限制性候选表位多肽.采用HLA-A2转基因的T2细胞检测候选肽与HLA-A2的分子结合力,通过多肽/HLA复合物解离率实验分析复合物的稳定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T2细胞肽结合力分析显示,15个候选表位多肽中,IGRP152~160、IGRP215~223、IGRP228-236、PPI2~10、胰岛素B10~18、IA-2172~180、GFAP143~151与HLA-A2的分子结合力>80%.肽/HLA复合物解离率分析显示,上述结合力较强的7个表位多肽中,胰岛素B10-18、IGRP228~236、GFAP143~151、IA-2 172~180 4 h解离率低于20%.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候选多肽结合力与解离率相结合的T淋巴细胞表位体外筛选方法有助于减少研究中目标肽数量,推进1型糖尿病T淋巴细胞诊断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T1DM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触发下,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胰岛B细胞选择性破坏为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TIDM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都有了新进展。本文围绕2012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召开的第12届国际自身免疫糖尿病会议(IDS)内容,从发病机制、免疫标志物检测新技术、预防治疗临床研究、动物模型等方面对T1DM的全球研究进展和热点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胰岛功能、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阳离子外流锌转运体蛋白抗体(ZnT8A)]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等位基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其开放课题26家医院(共同组成江苏省T1DM合作组)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者33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O)技术进行T1DM患者HLAⅠ类基因(A、B基因)分型,放射免疫配体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GADA、ZnT8A、IA-2A、IAA).选择同地区、遗传背景相近的中华骨髓库无关供者HLA分型资料20 248份作为研究对照.通过Arlequin软件进行HL4Ⅰ类等位基因频率及单倍型频率分析.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DM组HLA-A*24、B*08、B*41、B*54、B*58频率明显升高(OR=1.250、2.062、6.927、2.472、1.608,均P<0.05);A*01、B*07、B*27、B*52、B*57频率显著下降(OR =0.481、0.464、0.372、0.160、0.315,均P<0.05);HLA-A*24-B* 54单倍型频率明显升高(OR=4.128,P<0.05).携带A*02基因位点的T1DM患者其空腹C肽水平高于不携带A *02的患者[(356±249)比(250±199) pmol/L,t=-3.004,P<O.05].未发现HLAⅠ类基因与胰岛自身抗体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江苏地区汉族T1DM患者中,HLAⅠ类等位基因不仅可影响T1DM的发病风险,而且可能影响发病后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