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重度颈动脉狭窄重度(70%~90%)和极重度(90%以上)病人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长海医院收治的463例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人202例。CEA组62例与CAS组140例术后再发卒中的差异(3.2%比6.7%)无统计学意义(P=0.181)。CAS组术后再狭窄2.2%,CEA组无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CEA组术后舌偏位、言语不清的发生率4.8%和3.2%,CAS术后无此两种并发症(P=0.009和0.033)。极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261例。CEA组95例和CAS组166例术后再发卒中发生率差异(1.1%比4.5%)无统计学意义(P=0.135),但CAS组较多。CAS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5.7%,而CEA术后无再狭窄(P=0.017)。CEA组术后发生舌偏位和言语不清4.2%与3.2%,同样CAS组无该并发症(P=0.008和0.021)。结论:CEA与CAS应用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人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S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颈动脉极重度狭窄病人行CEA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CAS。  相似文献   
2.
正颈动脉狭窄(carotid stenosis,CS)是指由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自身炎性反应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颈内、颈外或颈总动脉单个节段或者多部位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类疾病[1]。由于大脑血供主要来自于两侧的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颈动脉狭窄会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众多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存在直接相关性,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卒中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30%[2],其致死率更是高居国际各类致死性疾病的前  相似文献   
3.
正在人类的基因组中,仅有1.5%~2%的基因可以被特异性地翻译为相应功能的蛋白质,而剩余的这些大部分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统称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1-3],根据RNA的长度将其分为长链非编码和小型非编码[4]。lncRNA最早于1992年被发现,经过近20年的探索研究,已有大量关于  相似文献   
4.
血管创伤常见于战争时期,主要由爆炸等原因造成,是导致战争伤亡率升高的关键原因。其损伤部位以四肢血管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部、骨盆部、胸腹部,且动脉损伤多于静脉损伤。血管创伤动物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军事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可模拟战场血管创伤情况,对降低血管创伤导致的战场伤亡率至关重要。目前血管创伤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创伤性血管疾病模型和创伤性出血模型两大类。兔类、鼠类、猪类为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常用动物种类。本文就近年来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和困境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模式在重大灾害卫勤保障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生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名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45名学生采用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模式进行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教学。两组教学课时数均为12学时,比较两组学生在教学后的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知识理论考试及实践技能操作成绩,并调查学生对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教学应用中的满意度。采用EmpowerStats(易侕统计)与R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观察组男24名、女21名,年龄(21.40±0.69)岁;对照组男22名、女23名,年龄(21.71±0.55)岁。观察组理论成绩(91.38±4.37)高于对照组(84.91±3.98)(P <0.001);观察组实践技能成绩(92.98±3.24)高于对照组(87.38±3.80)(P <0.001)。同时,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为82.2%(37/45),高于对照组的37.8%(17/45)。结论 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探索及临床思维能力,在重大灾害卫勤保障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