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1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49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600篇
内科学   386篇
皮肤病学   233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138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1248篇
预防医学   470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436篇
  7篇
中国医学   531篇
肿瘤学   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慧霞  陈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47-185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对视觉质量和细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促进青少年用眼卫生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前往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定期复查的28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佩戴前、配戴6个月、配戴1年时间点对患者进行眼部专科检查、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 Ⅱ, 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测评和眼部菌群检查,比较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视觉质量和眼部菌群的变化。  结果  与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前青少年的斯特烈尔比,调制传递函数,9%OV、20%OV、100%OV分别为(0.18±0.04,33.21±4.23,0.72±0.12,0.99±0.19,1.32±0.21),青少年配戴6个月和配戴1年后患者的斯特烈尔比(0.21±0.05,0.24±0.03)和调制传递函数(37.65±5.29,39.01±3.94)均升高,9%客观视力(0.61±0.10,0.53±0.26)、20%客观视力(0.82±0.21,0.78±0.15)和100%客观视力(1.10±0.13,1.00±0.07)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89,6.59,6.52,9.47,8.49,P值均<0.05),而客观散射指数配戴前后(0.99±0.21,1.01±0.07,1.23±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P>0.05)。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相比,佩戴后患者的细菌感染发生率显著提高(P值均<0.05),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升至0.36%,大肠埃希菌感染率高达0.7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高至0.36%。  结论  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改善视觉质量,但也会提高细菌感染发生率,需要临床上做好针对青少年的用眼卫生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kDa转运蛋白(translocator protein,TSPO)是否可以通过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NL组)、TSPO受体激动剂Ro5-4864处理组(Ro组);第二部分将脊神经结扎模型(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术后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TSPO受体激动剂Ro5-4864处理组(Ro组)和自噬诱导剂Rapamycin处理组(Rap组)。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量大鼠50%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在术后第7天(D7)、14天(D14)取损伤侧脊髓样本,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及通路蛋白PGC-1α,采用免疫荧光检测LC3在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与Sham组相比,SNL组50%MWT从术后第1天开始明显下降,持续到观察结束,脊髓Beclin1、LC3、p62表达明显升高(P<0.01),脊髓PGC-1α表达明显降低,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LC3表达信号增强;与SNL组相比,Ro组50%MWT在D7、D14明显升高,Ro组脊髓Beclin1、LC3表达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PGC-1α持续升高,显著高于同时间SNL组(P<0.01)。第二部分实验结果:与Ro组相比,Rap组50%MWT在D7降低,Rap组脊髓D14 Beclin1及D7、D14 LC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鞘内注射TSPO受体激动剂Ro5-4864能显著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涉及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激活PGC-1α相关途径,而后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对1 个扩张型心肌病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其致病性基因变异位点,为遗传咨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该家系现存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采用外周血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技术筛选出与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可疑致病性变异,用Sanger 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合家系共分离分析及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如UniPro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 、ANTHEPROT PyM0L等)综合验证和预测该变异的有害性,并根据ACMG指南对该变异位点进一步解读。结果该扩张型心肌病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患病成员均携带结蛋白基因(desmin,DES) ,是未曾报道过的一种杂合错义新突变DES c. 140G>T( p.Ser471le)。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该突变可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增加其疏水性并使其抗原性下降,还可使该位点原有的氢键和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丢失。根据ACMG指南可将该突变解读为可能致病的变异。结论新发现的 DES基因c.140G>T(p.Ser47le)变异可能是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的致病原因,该家系患者出现临床表型的时间相对较早且预后不良,突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早期诊断与个性化的临床管理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首次将射血分数中间值型心力衰竭这一亚型从射血分数30%~50%的心力衰竭中单独提出,此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则正式提出了射血分数中间值型心力衰竭这一概念。不同亚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有很大差别,分析不同亚型心力衰竭的独特危险因素,有助于实现精准控制与治疗,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既往研究多集中于射血分数减少型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对于射血分数中间值型心力衰竭则研究甚少。现将射血分数中间值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治疗进展及预后情况综述如下,旨在减少并预防此亚型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上皮内瘤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行胃镜检查的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及单纯CAG受试者资料,将240例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作为研究组,240例单纯CAG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发病部位、中医体质结果等信息,分析不同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与性别的关系,分析性别、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部位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关系,比较CAG伴上皮内瘤变和单纯CAG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240例CAG伴上皮内瘤变患者,不同年龄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65岁年龄段发病多见。CAG伴上皮内瘤变体质分布(兼挟体质纳入其中):血瘀质27例,湿热质100例,气郁质60例,阴虚质33例,痰湿质38例,气虚质45例,阳虚质48例,平和质5例,特禀质5例,以湿热质为主。男性人群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痰湿质和气郁质;女性人群中以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其次是阳虚质。湿热质(11.6%)好发于45~55岁年龄段,气郁质(7.8%)、痰湿质(4.4%)和气虚质(5.3%)好发于56~65岁年龄段,阴虚质(3.6%)、阳虚质(6.6%)好发于>65岁年龄段。CAG伴上皮内瘤变质发生部位以胃窦为主,其次是胃体、胃角,发生部位和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伴上皮内瘤变人群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气郁质,然后是阳虚质和气虚质。单纯萎缩性胃炎也是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两组间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伴上皮内瘤变人群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发病年龄段中老年人多见,男性人群体质以湿热质为多,女性人群以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发病部位与中医体质无明显相关性,CAG伴上皮内瘤变和单纯CAG体质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探讨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的价值。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329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纳米碳组)167例和对照组(常规手术组)162例。比较两组手术前、手术后(第1、7、30天)的血钙和甲状旁腺素水平,以及术后低血钙症状、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误切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30天的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天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低血钙、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甲状旁腺误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纳米碳混悬液能明显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率和误切率,能够更好保护甲状旁腺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呼气末正压(PEEP)阶梯改变方向及改变过程中每个PEEP水平持续时间的不同对Trendelenburg体位腔镜手术中病人个体化PEEP的确定及肺部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麻下行腔镜下结直肠手术病人60例,根据术中PEEP改变方向的不同随机分为递增组和递减组,各30例。递增组病人PEEP从0 cmH2O开始递增至16 cmH2O,递减组由16 cmH2O开始递减至0 cmH2O,所有病人PEEP变化梯度均为2 cmH2O。记录PEEP变化过程中每个PEEP水平下1 min和2 min时麻醉机所显示呼气末的动态肺顺应性(Cdyn),将Cdyn最大时的PEEP定为该方法所获取的个体化PEEP。在PEEP改变过程中,若有创平均动脉压下降>10%基础水平,则给予去氧肾上腺素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2组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过程中需要给予去氧肾上腺素的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PEEP阶梯前后PaO2/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递增组病人PEEP阶梯前后PaO2/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递减组病人PEEP阶梯后PaO2/FiO2高于阶梯前(P < 0.05)。2组PEEP维持1 min和维持2 min所获取的个体化PEE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EEP维持时间为1 min,其水平为12、14和16 cmH2O时,以及维持时间为2 min,PEEP水平为8、10、12和14 cm H2O时,递减组Cdyn均明显高于递增组(P < 0.01)。结论在病人接受Trendelenburg体位腔镜手术中,PEEP呈阶梯式递增或递减对个体化PEEP的确定和对循环的影响相同,且每个PEEP水平持续1 min或2 min其结果无明显差异;但PEEP递减在PEEP阶梯变化过程中对肺复张的作用相对于递增更加有效和迅速。  相似文献   
9.
颈部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构精密又复杂,当前解剖学认识尚不完全,且存在诸多争议。精细颈部筋膜解剖结构、合理运用筋膜间隙于临床指导锁骨手术麻醉方面意义重大;于颈部手术术中规范化操作,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等方面意义重大;于临床监测与诊治颈深部间隙感染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收集的200例无出血倾向患者的血清标本检验记录和抽血前的个人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0份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转度、储存时间、标本溶血及标本对应患者是否空腹采血、饮酒史、吸烟史等资料信息。根据常规凝血四项正常参考范围值进行判断,通过单项因素逐步排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对200份血清标本的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资料进行观察,发现23份标本检测出现误差。排除出现误差的单项因素发现:患者饮酒史、吸烟史及离心转度均不是影响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单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是否空腹采血、采集量、离心时间、储存时间及标本溶血情况均是影响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潜在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未空腹采血、采集量、离心时间、储存时间及标本溶血均是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未空腹采血、采集量、离心时间、储存时间及标本溶血均为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在临床管理中,检验人员及采血护士应做好相关的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