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不留行压迫耳穴延长中药灌肠保留时间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2月至1999年6月,我院根据王永均主任医师的经验研制的肾衰灵灌肠液(肾衰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为了延长灌肠液在肠道中的保留时间,笔者用王不留行压迫耳穴,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资料: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54-20±13-03)岁。平均病程(7-93±3-45)年;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50-00±13-84)岁。平均病程(7-87±3-52)年。方法:观察组,灌肠前1h予生理盐水500ml…  相似文献   
2.
胸痹是一种以膻中或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阳虚衰,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并以“通阳宣痹”法通心阳,除痹邪。本文从“阳微阴弦”理论入手,进一步剖析通阳宣痹法及其发挥,体悟仲景之“有一证添一药”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黏膜,达到消炎收敛的治疗效果。临床证明,给药后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疗效。保留时间愈长,治疗愈佳。为了延长保留灌肠时间,我科采用王不留行压迫耳穴的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佳萍 《全科护理》2021,19(36):5085-5089
从重症胰腺炎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标准、不耐受的影响因素以及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化管理进行综述,旨在为医护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流程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提高重症胰腺炎病人肠内营养耐受度.  相似文献   
5.
营养不良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常见问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而手术、放化疗的创伤和应激反应,加之无法在短期内恢复正常饮食使营养状态进一步恶化。营养不良将导致患者的细胞生理及器官功能下降,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受损。因此,加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饮食指导,尽早给予肠内营养,对于扭转或预防营养不良,增进抗肿瘤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8.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点,其患病率居高不下,患者一旦确诊通常需终生服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然而长期服用会导致低血压、体液耗竭、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中医认为气虚血滞为心力衰竭之根本,“气不行则血不畅”,因此临床上多借助益气活血祛瘀类中药从内因外症两方面同时入手治疗心力衰竭。近期研究表明,黄芪、人参、三七、丹参、当归等益气活血祛瘀类中药及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等中药复方均具有良好的抗心衰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纤维化和钙循环、保护线粒体功能等。该文基于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及信号通路,系统地阐述益气活血祛瘀类中药及其复方在防治心力衰竭中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心力衰竭中药的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以指导护理实践。方法:收集342例临床病例,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诱因进行分析。结果:(1)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逐渐减少,恶性肿瘤呈上升趋势。(2)饮食不当、酗酒及药物使用不当等为常见诱因。结论: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并完善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iR-196a2成熟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614913(T/C)对预测靶基因LSP1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不同基因型miR-196a2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R196a2-C和pCDNA3.1-miR196a2-T;同时利用化学合成含有不同基因型的成熟miR-196a2探针miR-196a2-C和miR-196a2-U.将靶基因LSP1的3'UTR序列克隆至pMIR-REPORTTM Luciferase载体中而获得LSP1报告基因载体pMIR-LSP1.采用所构建的miR-196a2真核表达载体以及化学合成的成熟miR-196a2探针分别与靶基因LSP1报告基因载体组建两套转染体系.分别共转染于HEK293、A549和CHO 三种细胞后进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miR-196a2真核表达载体与靶基因LSP1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共转染于HEK293、A549和CHO三种细胞后进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pCDNA3.1-miR196a2-C等位基因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与pCDNA3.1-miR196a2-T等位基因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含不同基因型的化学合成的成熟miR-196a2探针与靶基因LSP1报告质粒共转染HEK293、A549和CHO三种细胞,miR-196a2-C等佗基因荧光素酶活性与miR196a2-T等位基因相比也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荧光索酶活性强弱间接反映了miR-196a2与靶基因LSP1结合能力的大小.当miR-196a2成熟区rs11614913位点为C时,miR-196a2可能更为有效地与预测靶基因LSP1结合,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