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中老年痰湿质与平和质人群肠道菌群样品在物种分类、丰度及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找出中老年痰湿质人群肠道的特征功能菌群,以期为痰湿质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肠道微生物层面的依据。 方法 选择于2017年5月—12月在浙江医院中医内科就诊或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样本,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软件结合专业人员辨证,纳入痰湿质与平和质各30人,采集粪便样品并对其总RNA进行提纯,用Miseq测序仪进行基于16SrRNA的生物多样性测序,利用R(v3.1.1)软件对样品的物种分类、丰度、多样性及组间差异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各样品间菌群构成及相对丰度均存在差异,但主要构成菌种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②痰湿质组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及shannon指数均小于平和质组(均P<0.05),simpson指数大于平和质组(P<0.05)。③痰湿质组拟杆菌门(38.439±13.545)相对丰度低于平和质组(46.669±12.984),厚壁菌门(52.802±13.861)相对丰度高于平和质组(45.742±12.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痰湿质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均显著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及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升高为痰湿质人群肠道菌群的重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慢性创面呈上升趋势,在治愈慢性创面方法匮乏的情况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的影响,探索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以10例慢性创面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胸部软组织缺损、骨髓炎伴骨外露和截肢后残端大面积皮肤缺损各1例、皮肤撕脱伤后创面感染2例、胫骨骨髓炎2例、术后伤口感染3例。分别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吸引前、吸引7 d和14 d切取创周皮肤和创面内肉芽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变化,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7 d和14 d后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使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P <0.05-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前创基内肉芽组织量少且较晦暗,存在坏死组织和较多脓性分泌物,伤口周围组织肿胀明显。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后,伤口内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肉芽组织呈细颗粒状,鲜红色,触之易出血,伤口周围水肿消退。提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4.
背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慢性创面呈上升趋势,在治愈慢性创面方法匮乏的情况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的影响,探索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以10例慢性创面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胸部软组织缺损、骨髓炎伴骨外露和截肢后残端大面积皮肤缺损各1例、皮肤撕脱伤后创面感染2例、胫骨骨髓炎2例、术后伤口感染3例。分别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吸引前、吸引7 d和14 d切取创周皮肤和创面内肉芽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变化,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7 d和14 d后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使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P < 0.05-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前创基内肉芽组织量少且较晦暗,存在坏死组织和较多脓性分泌物,伤口周围组织肿胀明显。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后,伤口内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肉芽组织呈细颗粒状,鲜红色,触之易出血,伤口周围水肿消退。提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促进创面愈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子宫肌瘤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探究中医体质类型在子宫肌瘤及非子宫肌瘤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以期为临床与科研提供基于较大样本的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分别检索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及Embase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31日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012—2015年的6项研究2 193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OR=0.13,95%CI为0.04~0.36)是子宫肌瘤的保护性因素(P<0.05),痰湿质(OR=1.67,95%CI为1.23~2.28)、气郁质(OR=1.97,95%CI为1.48~2.64)和血瘀质(OR=4.56,95%CI为2.54~8.19)是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均P<0.05),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与子宫肌瘤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 本研究为子宫肌瘤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鉴于纳入研究多为中等质量研究,期待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阴道内嗜酸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部分毒力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嗜酸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分别采用血球仪计数法、小牛血清玻片法检测分离自阴道内的嗜酸乳酸杆菌(Lac1)对来自临床的99株白念珠菌生长及芽管生成的影响,在该基础上采用小牛血清白蛋白(BSA)平皿法和卵黄平皿法测定Lac1对白念珠菌的分泌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力的影响,并以ATCC4356(嗜酸乳酸杆菌)为对照.结果:白念珠菌单独存在与加入Lac1后,白念珠菌的菌数分别为(1.61±0.01)×108 CFU/mL和(1.34±0.01)×108 CFU/mL;每高倍视野白念珠菌的芽管数分别为(6.17±0.17)个和(1.71±0.10)个;分泌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0.563 9±0.076 6和0.896 6±0.105 8;胞外磷脂酶活力分别为0.555 4±0.077 8和0.889 8±0.123 3,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内嗜酸乳酸杆菌(Lac1)对白念珠菌的生长、出芽、分泌性蛋白酶活力及细胞外磷脂酶活力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严重长期并发症之一,病机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脾,正气不足、血瘀水停,隧道不通、发为水肿。临床治宜疏肝益气、活血利水、通络消肿。  相似文献   
8.
杜仲对小鼠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杜仲对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杜仲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罗格列酮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前5组小鼠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同时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天.2周后,禁食12h,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PG),随后尾静脉注射胰岛素,测定5min、15min、30min时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 杜仲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血糖下降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小鼠血糖下降速度及水平更快更低(P<0.05);杜仲中剂量对小鼠胰岛素敏感性亦有一定改善效应(P<0.05),数据表明15min时血糖下降达较低点,此后几乎能与正常小鼠保持同等水平;杜仲低剂量对胰岛素抵抗小鼠的胰岛素增敏效应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杜仲高和中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好地于预胰岛素抵抗,且高剂量杜仲煎液的胰岛素增敏效应有町能优于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寰枢椎骨折与脱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近几年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骨关节损伤非常广泛 ,对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分型、手术指导取得了良好的临床价值。有关寰枢椎骨折与脱位的螺旋CT三维重建国内报道甚少。本组对 16例寰枢椎骨折与脱位患者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 ,就其应用意义进行探讨。1 资料和方法本组 16例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设计性中医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设计性中医实验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同度,为今后设计性中医实验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对我校2004级中医七年制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设计性中医实验学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统筹全局能力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结论设计性中医实验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参与热情高,可在中医药各专业本科学生中试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