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药品销售数据和中药注射剂用药病历,总结临床药师的干预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使用合理性等的影响。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中药注射剂的用量、销售金额、总体使用率均较干预前减少或降低;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率较干预前提高了17.55%(P<0.01)。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理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用药安全与药品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华  邹晓蕾 《齐鲁药事》2010,29(11):685-686
药品使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药品使用监管成为药品管理中颇为重要的环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正致力于推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高风险品种风险管理计划等的实施,业已促成了贯穿药品上市前后的安全监管机制.本文从影响用药安全的风险因素入手,探讨药品风险管理在我国医药发展现状下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力求药品受益-风险平衡构成最佳化.  相似文献   
3.
摘要:<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体质指数(BMI) 30.35 kg·m-2,因"发现血糖升高10年,血糖控制不佳6个月"入院。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升高,2年前开始口服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治疗,治疗中因乳酸升高停用二甲双胍,更换为早晚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70/30注射液,血糖控制不佳。后入院规律应用三餐前重组人胰岛素R注射液联合睡前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N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后出院,期间查肾早损示:尿蛋白/肌酐比(ACR)263 mg·g-1、24 h尿蛋白定量(UTP) 1.68 g/24 h,诊断为糖尿病肾病Ⅲ期。1年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0.9%,  相似文献   
4.
T细胞介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晓蕾  曹瑜  袁思佑  向明 《中国药师》2006,9(10):883-886
目的:建立T细胞介导的1型糖尿病(IDDM)小鼠模型。方法:BALB/c小鼠小剂量连续多次ip链脲佐菌素(STZ)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4周后处死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建立T淋巴细胞系,并将不同数量T淋巴细胞过继转移到经不同方式预处理的BALB/c小鼠体内。符合高血糖诊断标准后处死动物,观察胰腺病理变化,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2次ip小剂量STZ联合3×106T细胞过继转移,或采用2次ip环磷酰胺联合2次ip STZ和1.5×106T细胞过继转移,均可建立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分别于T细胞过继转移后第20和第13天显著升高(P<0.05),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 0.05),胰腺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和严重胰岛β细胞破坏。结论:BALB/c小鼠一次性过继转移IDDM发病T淋巴细胞可成功复制1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过继转移,在T1DM模型小鼠体内建立感染性免疫耐受的方法和机制。方法在链脲佐菌素(STZ)所致1型糖尿病模型(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内采用胰岛素与IFA混合乳剂皮下注射的方式诱导免疫耐受。体外分离和纯化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另取BALB/c小鼠,通过体内腹腔注射STZ,尾静脉注射T1DM发病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DTL),诱导T1DM。同时将不同来源DC经腹腔注射入模型小鼠体内。每周测定血糖,第4周时处死动物,取胰腺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MTF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M~ CD25~ 调节性T细胞。结果采用2次小剂量STZ加DTL联合注射的方式可在小鼠体内建立以胰腺β细胞炎性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T1DM。通过过继转移免疫耐受性DC,可明显降低糖尿病高血糖以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胰岛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组织结构完整;FACS显示CD4~ CD25~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升高。结论过继转移耐受性DC可以在次一级T1DM模型内诱导感染性免疫耐受并防止T1DM的发生,其机制与促进体内CD4~ CD25~ T细胞亚群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邹晓蕾  曹栋  孙福生  杨旭  刘华强  闫美兴 《医药导报》2013,32(11):1527-1530
目的通过建立剖宫产术药学路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制定药学路径并实施干预,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11年1~3月267份出院病历(药学干预前)及2012年1~3月192份出院病历(药学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该院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在总体合理率及品种选择、联合用药、用药疗程等方面均明显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总合理率由40.45%增至73.96%,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52.81%提高为98.96%,疗程合理率由46.07%提高为77.60%,联合用药比例由41.95%下降为6.77%,联合用药合理率由28.57%增至92.3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人均住院费用、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占住院总费用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临床路径中实施药学路径可行且有效,可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临床药师干预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外科围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我院2008年9月288份出院病历(干预前)及2009年9月284份出院病历(干预后),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患者预防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禁忌证方面较干预前均明显得到改善;住院药品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53.86%降至34.89%,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12.43%降至8.79%;总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下降1.24 d和1.11 d。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恰当的干预是有效、可行的,对围术期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虫草(蝙蝠蛾拟青霉人工发酵菌丝培养物,PHC)对小鼠1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少量多次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观察药物对胰腺组织、血糖、肝脏SOD、LPO含量、血清IL-2和IL-10分泌以及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低剂量PHC能明显降低糖尿病高血糖,升高血清SOD活力,降低LPO含量,且明显降低IL-2水平,抑制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低剂量PHC对STZ所致小鼠1型糖尿病有明显降糖作用,降糖机制与抑制T细胞应答或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以及清除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过继转移诱导1型糖尿病(IDDM)小鼠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ALB/c小鼠骨髓来源DC,测定纯度,经ip小鼠体内.随后,采用少量多次链脲佐菌素(STZ)ip的方法建立IDDM小鼠模型.每周测定血糖,第4周时处死动物,分离脾脏淋巴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MTT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4含量.结果:过继转移表达CD11c 的DC4wk后,小鼠的血糖可明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8.32±1.05mmol/Lvs18.36±1.55mmol/L,P<0.01).与模型对照相比,过继转移DC可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0.264±0.019vs0.489±0.012,P<0.05),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CD4 CD25 T细胞亚群比例上升到5.28%,而模型对照组仅1.56%.DC过继可有效抑制IL-2分泌(121±19ng/Lvs195±32ng/L,P<0.05),而提高IL-4含量(187±36ng/Lvs76±30ng/L,P<0.01).结论:过继转移髓源性DC可以诱导免疫耐受防止IDDM的发生,其机制与促进体内CD4 CD25 T细胞亚群产生,重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及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在胰岛素自身抗原sc所诱导的小鼠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的免疫耐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ip 连续5次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IDDM模型,胰岛素(100 μg)与不完全弗氏佐剂(IFA,1:1)混合液sc 1次/wk,连续4 wk.模型建立后每周测定血糖,5 wk时处死动物,取胰腺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离骨髓DC前体及脾脏T淋巴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表型和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以同种淋巴细胞刺激实验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结果:胰岛素sc 4 wk后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血糖,与模型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13.79± 2.71 mmol/L vs 20.98±1.43 mmol/L,P<0.05), 胰岛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组织结构完整. IDDM模型建立后,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CD11c表达为26.4%,DC分化异常,而正常小鼠CD11c表达为47.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DC刺激能力减弱,刺激指数分别为1.47± 0.01和1.32±0.01(刺激细胞和反应细胞比例分别为1:10和1:20),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别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值均小于0.01).脾脏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减少到1.43%,而正常小鼠为5.09%.与此相反,胰岛素自身抗原连续应用后,不仅使血糖得到控制,表达 CD11c的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加,CD86和MHC- Ⅱ表面分子表达降低到26.6%和28.8%,刺激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弱于正常DC,但强于模型小鼠的DC,刺激指数分别为2.30±0.06(1: 10)和2.17±0.02(1:20),CD4 CD25 调节性T 细胞数量上升到7.15%.结论:胰岛素sc可预防STZ所致小鼠IDDM的发生,自身抗原可以通过改善功能异常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分化在模型小鼠体内建立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