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80篇
  免费   2799篇
  国内免费   1748篇
耳鼻咽喉   315篇
儿科学   535篇
妇产科学   254篇
基础医学   2181篇
口腔科学   512篇
临床医学   6741篇
内科学   3857篇
皮肤病学   750篇
神经病学   1284篇
特种医学   19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2820篇
综合类   13875篇
预防医学   5584篇
眼科学   753篇
药学   6108篇
  42篇
中国医学   5441篇
肿瘤学   141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66篇
  2022年   865篇
  2021年   974篇
  2020年   1177篇
  2019年   1204篇
  2018年   1186篇
  2017年   628篇
  2016年   804篇
  2015年   962篇
  2014年   2623篇
  2013年   2396篇
  2012年   2663篇
  2011年   2849篇
  2010年   2854篇
  2009年   2704篇
  2008年   2676篇
  2007年   2428篇
  2006年   2415篇
  2005年   2258篇
  2004年   2140篇
  2003年   1988篇
  2002年   1780篇
  2001年   1602篇
  2000年   1434篇
  1999年   1201篇
  1998年   992篇
  1997年   885篇
  1996年   943篇
  1995年   846篇
  1994年   789篇
  1993年   659篇
  1992年   598篇
  1991年   548篇
  1990年   528篇
  1989年   444篇
  1988年   357篇
  1987年   360篇
  1986年   259篇
  1985年   238篇
  1984年   216篇
  1983年   181篇
  1982年   215篇
  1981年   125篇
  1980年   111篇
  1979年   65篇
  1978年   40篇
  1977年   28篇
  1960年   22篇
  1959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器官”,通过脂多糖等细胞成分、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直接调节机体健康状态,也可通过细菌及其产物影响机体免疫。“肠-心轴”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突破口。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可能途径以及多种因素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与耐药性中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作用。 方法 选取铜绿假单胞菌野生型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PAO1)展开研究,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PA的BF形成中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清除作用,采用PA运动试验检测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运动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结构及存活情况的影响。 结果 人杀菌肽LL-37MIC值为64 mg/L、绿原酸MIC值为256 mg/L、c-di-GMPMIC值为32 mg/L,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的OD590nm值明显降低,且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相比阴性对照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c-di-GMP组的PA运动试验直径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空白组、c-di-GMP组的PA存活情况优于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c-di-GMP组主要为绿色荧光,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主要为红色荧光、橙色荧光。相比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阴性对照组、绿原酸组的耐药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阴性对照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绿原酸、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均可以发挥一定的清除作用,c-di-GMP可通过抑制细胞运动能力对PA的BF形成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绿原酸、人杀菌肽LL-37以及c-di-GMP均可作为后续防治PA的BF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居民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发感染的现状,分析其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绵阳市安州区参加2013年“四川绵阳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研究”健康体检,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查结果为阴性的71 41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5年,2018年再次进行血清学检测。计算HBV新发感染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71 418名安州区居民的HBV新发感染率为1.61%。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吸烟情况、饮酒频率、居住地、乙肝家族史人群的HBV新发感染率不同(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29,95%CI=1.12~1.48,P<0.001)、农民(OR=2.01,95%CI=1.39~2.90,P<0.001)、有乙肝家族史(OR=1.97,95%CI=1.44~2.70,P<0.001)为HBV新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绵阳市安州区居民的HBV新发感染率较高;男性、农民、有乙肝家族史者是HBV感染的高危人群,乙肝防控工作中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后GWA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被发现.近年的研究[1-3]提示,部分疾病相关SNP可导致其所在基因以及相关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影响肿瘤的转归(预后),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环境-遗传-基因互作"模式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影响的新理论;这些SNP可分为增加疾病易感性的SNP和致病性SNP两大类.推测致病性SNP不但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并且也可能影响驱动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测量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以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支抗钉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近远中向宽度,以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为临床选择微种植支抗钉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成人患者,以其颌骨进行扫描重建的CBCT资料为研究对象,在上颌腭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2、14、16、18 mm的软组织标志点作为测量位置,分别测量与牙长轴成30°、45°、60°、90°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之间的近远中向宽度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角度越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的近远中向宽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90°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角度越大,黏膜厚度越小,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30°、45°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植入微种植支抗钉位置越高,近远中向宽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14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位置越高,黏膜厚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18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结论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以60°方向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构建体外膜肺氧合(ECMO)专科护士培训方案,为ECMO专科护士培养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ECMO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1;第2轮专家协调系数为0.235~0.400(均P<0.01)。最终形成ECMO专科护士培训目标11个,培训方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准入条件和考核评价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6个三级指标。结论 ECMO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可作为ECMO专科护士培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晚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与无ISR患者的临床特点、血脂水平、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 ApoE)以及SLCO1B1基因的多态性,探讨影响晚期ISR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晚期ISR的患者共61例,另外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晚期ISR的患者共11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血脂水平以及ApoE以及SLCO1B1基因的多态性。所有患者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分为<1.4mmol/l组,1.4~1.8 mmol/L组以及>1.8 mmol/L组,=比较不同组别晚期ISR的发生率。结果 晚期ISR组与无ISR组患者ApoE、SLCO1B1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进行组内两两对比,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LDL-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ApoB/ApoA比值以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HDL-C)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晚期ISR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偏高(P<0.05)。3. <1.4 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17.9%,1.4~1.8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31.3%,>1.8 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39.4%。不同LDL-C水平的组间总体ISR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行组间两两对比,小于<1.4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与>1.8mmol/l组的ISR发生率有差异(P<0.05)。 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其ApoE或SLCO1B1的基因多态性与晚期ISR的发生率无明确关系。晚期ISR患者血脂水平较无ISR患者升高明显,将LDL-C降至1.4mmol/l以下可能有助于减少晚期IS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