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38篇
  免费   2498篇
  国内免费   1600篇
耳鼻咽喉   292篇
儿科学   464篇
妇产科学   200篇
基础医学   2116篇
口腔科学   502篇
临床医学   6326篇
内科学   3827篇
皮肤病学   725篇
神经病学   1246篇
特种医学   18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9篇
外科学   2750篇
综合类   13542篇
预防医学   5286篇
眼科学   724篇
药学   5832篇
  39篇
中国医学   5254篇
肿瘤学   132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17篇
  2022年   730篇
  2021年   858篇
  2020年   1074篇
  2019年   1089篇
  2018年   1098篇
  2017年   581篇
  2016年   756篇
  2015年   873篇
  2014年   2461篇
  2013年   2204篇
  2012年   2465篇
  2011年   2749篇
  2010年   2670篇
  2009年   2591篇
  2008年   2639篇
  2007年   2323篇
  2006年   2367篇
  2005年   2212篇
  2004年   2080篇
  2003年   1928篇
  2002年   1708篇
  2001年   1538篇
  2000年   1461篇
  1999年   1239篇
  1998年   1037篇
  1997年   960篇
  1996年   983篇
  1995年   880篇
  1994年   829篇
  1993年   684篇
  1992年   626篇
  1991年   533篇
  1990年   514篇
  1989年   442篇
  1988年   346篇
  1987年   344篇
  1986年   250篇
  1985年   222篇
  1984年   209篇
  1983年   170篇
  1982年   214篇
  1981年   121篇
  1980年   106篇
  1979年   69篇
  1978年   40篇
  1977年   27篇
  1965年   19篇
  196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器官”,通过脂多糖等细胞成分、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直接调节机体健康状态,也可通过细菌及其产物影响机体免疫。“肠-心轴”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突破口。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可能途径以及多种因素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在二氧化硅(SiO2)所致大鼠矽肺模型肺泡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抑制剂组。模型组、抑制剂组采用一次性气管内缓慢滴注1 mL SiO2悬浮液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抑制剂组大鼠每天定时耳缘静脉注射TAK-242(TLR4/NF-κB信号特异性抑制剂),剂量为0.5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4周后处死大鼠收集支气管灌洗液(bronchial lavage fluid,BALF),ELISA测定各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提取BALF中的肺泡巨噬细胞进行培养,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脂滴形成;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肺泡巨噬细胞中TLR4、MyD88、NF-κB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抑制剂组大鼠BALF中IL-6和TNF-α的含量,巨噬细胞中油红O阳性比例,巨噬细胞中TLR4、MyD88、NF-κB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上述指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SiO2所致大鼠矽肺模型中,TLR4/NF-κB信号参与肺泡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的调控,抑制该信号的表达,能明显抑制矽肺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与耐药性中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作用。 方法 选取铜绿假单胞菌野生型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PAO1)展开研究,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PA的BF形成中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清除作用,采用PA运动试验检测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运动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结构及存活情况的影响。 结果 人杀菌肽LL-37MIC值为64 mg/L、绿原酸MIC值为256 mg/L、c-di-GMPMIC值为32 mg/L,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的OD590nm值明显降低,且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相比阴性对照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c-di-GMP组的PA运动试验直径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空白组、c-di-GMP组的PA存活情况优于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c-di-GMP组主要为绿色荧光,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主要为红色荧光、橙色荧光。相比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阴性对照组、绿原酸组的耐药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阴性对照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绿原酸、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均可以发挥一定的清除作用,c-di-GMP可通过抑制细胞运动能力对PA的BF形成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绿原酸、人杀菌肽LL-37以及c-di-GMP均可作为后续防治PA的BF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后GWA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被发现.近年的研究[1-3]提示,部分疾病相关SNP可导致其所在基因以及相关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影响肿瘤的转归(预后),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环境-遗传-基因互作"模式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影响的新理论;这些SNP可分为增加疾病易感性的SNP和致病性SNP两大类.推测致病性SNP不但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并且也可能影响驱动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伴骨转移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总结临床诊疗经验,以提高伴骨转移NB患儿的生存率。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伴骨转移NB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总结患儿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31日。结果共收集97例NB患儿,男68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2.4∶1;中位年龄为49.4个月。首发症状:发热47例(48.5%),骨痛38例(39.2%),腹痛或腹胀29例(29.9%),咳嗽15例(15.5%);伴骨转移的NB患儿存在多类骨转移(62.9%),且合并骨髓转移(73.2%),整体预后差,1年生存率为93.6%,5年生存率仅20.2%。经生存分析发现,女性、伴多类骨转移、肿瘤位于腹部、首诊时LDH测定值大于660 U/L以及术中肿瘤残留是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其中手术切除范围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伴骨转移的NB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其预后受诸多因素影响,肿瘤复发或进展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对于此类患儿,建议术中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口服携带HPV16 E7 shRNA 和 IL-12 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在小鼠体内抗宫颈癌移植瘤的效果。方法: 将pMG36e-E7 shRNA、pMG36e-mIL-12D 质粒分别转化短双歧杆菌,经筛选鉴定并扩增获得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 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通过小鼠皮下宫颈癌细胞移植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1、7 d后,检测小鼠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和肿瘤组织匀浆液或血清在PYG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数量,评价短双歧杆菌的肿瘤靶向性,以小鼠体内肿瘤生长曲线评估重组短双歧杆菌的抗肿瘤效果,通过主要器官切片H-E染色和检测荷瘤小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评价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的安全性。 结果: 成功制备重组短双歧杆菌和宫颈癌 TC-1 细胞移植瘤小鼠。7 d后,移植瘤组织匀浆液和血清的菌落数量证实短双歧杆菌具有靶向体内瘤组织的定殖能力,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 P<0.05或P<0.01),但联合使用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双歧杆菌的肿瘤抑制率与单独使用的并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未见对荷瘤小鼠主要器官的损伤和血清中IL-12及IFN-γ的水平明显变化。 结论: 短双歧杆菌可用作靶向肿瘤的治疗性基因分子递送载体,其对宫颈癌移植瘤的疗效明显且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