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髌骨形态、术后轨迹及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共76例(81膝),男21例(22膝),女55例(59膝);年龄53~77岁,平均(66.19±6.83)岁。于屈膝45°、投射角度30°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上拍摄膝关节髌骨轴位片,使用Wiberg标准评估髌骨分型并测量髌骨倾斜角、髌股指数、髌股适合角。术中保留髌骨,对髌骨周边骨赘进行清除,保持正常的髌骨解剖形态。术前Wiberg分型Ⅰ型18膝,Ⅱ型49膝,Ⅲ型14膝。比较不同Wiberg髌骨分型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上下楼评分、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均两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5.16±6.24)个月。髌骨倾斜角由术前(-10.04±4.74)°减小为术后(-7.54±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髌股指数由术前(1.50±0.54)减小为术后(1.1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前WibergⅠ型髌骨倾斜角(-11.05±5.6)°,Ⅱ型(-8.74±5.6)°,Ⅲ型(-13.22±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WibergⅠ型髌骨髌股指数(1.53±0.53),Ⅱ型(1.35±0.47),Ⅲ型(1.9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WibergⅡ型的患者术前髌骨倾斜角及髌股指数较其他两型要小。术前不同Wiberg髌骨分型的髌股适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髌骨倾斜角(P=0.117)、髌股指数(P=0.058)、髌股适合角度(P=0.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HSS评分(P=0.572)、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P=0.657)、KSS功能评分(P=0.066)、髌骨评分(P=0.102)、上下楼评分(P=0.080)、VAS评分(P=0.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髌骨成形及外侧支持带松解可达到良好的术后髌骨轨迹及临床疗效。Wiberg髌骨形态对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膝关节置换:一种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病变的手术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但尚有约20%患者存在术后不满意情况,需进一步研究加以改善。 下肢全长片:完整呈现全部下肢解剖结构的影像记录方法,可用于评估下肢总体力线(髋膝踝角)及下肢功能长度,为膝关节置换提供术前参考及术后功能评价。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功能不佳的原因有许多,下肢不等长作为其中的一种,对膝关节置换后功能的影响程度尚未被充分研究。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不等长的变化程度、可能影响因素及功能变化。 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07例(124膝),男23例,女84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90例(90膝),双侧全膝关节置换17例(34膝),其中分次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且间隔时间超过6个月的3例(6膝)并入单膝组;因此单膝组共93例(96膝),双膝组14例(28膝)。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别于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6个月拍摄患者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片并测量记录下肢长度及髋膝踝角,大体测量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并记录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长度随着畸形矫正而增长,术后6个月下肢长度长于术后10 d,术后10 d 时70.2%的患者下肢增长,术后6个月79.0%的患者肢体增长;②术后10 d及术后6个月时,术后屈曲挛缩角矫正量与术后下肢长度变化量呈正相关;③术侧肢体延长程度与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增量呈正相关;④术前与术后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接近,术前为45.1%,术后10 d为 55.3%,术后6个月为46.0%;⑤术前及术后6个月下肢不等长受双下肢畸形差值影响,术前的影响因素为双下肢髋膝踝角差值及双下肢屈曲挛缩角差值;术后6个月时影响下肢不等长的因素是双下肢屈曲挛缩角差值;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下肢不等长影响双下肢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差值。 ORCID: 0000-0002-9642-4136(唐金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正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会大幅提高。研究~([1])表明,在没有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18%~36%及5%~22%,术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0.9%~2.8%及1.5%~10.0%;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40%~47%~([1]),而90%的肺动脉栓塞来源于下肢深静脉~([2])。传统  相似文献   
4.
<正>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一般由高能创伤导致,常见于交通事故伤。髋关节前脱位在髋关节脱位中大约占10%[1],髋关节前脱位合并膝关节脱位国外曾报道1例[2],国内目前未见报道。我院于2017年2月收治1例髋关节前脱位合并同侧膝关节脱位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骑车摔倒致右髋膝部疼痛活动受限7h"于2017年2月入院,查体:各项基本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无皮肤破损,右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右下肢无感觉异常,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阴性,右髋部深压痛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临界性骨缺损:首先定义为自然状况下骨缺损不进行任何处理无法自愈的最短的骨缺损尺寸。随后考虑到观察实验动物完整的生命周期是非常困难的,将临界性骨缺损值定义为在实验期间物种不能自行愈合的最短骨缺损尺寸。 动物模型:是在医学研究中建立的模拟人类疾病表现的动物,骨组织工程中建立临床相关的测试动物模型来研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力学性能以及与宿主组织的相互作用,是体外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之间的关键一步。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深度8-12 mm,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尺寸。 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分别建立骨缺损模型,骨缺损直径依次为5,6,7 mm,深度均为10 mm,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8,12周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股骨髁缺损样本,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缺损区愈合情况。实验方案经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直径5 mm组缺损由新生骨组织充填,股骨髁塑形良好,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直径7 mm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新生骨组织较少,骨缺损未修复;②CT图像示:术后第4,8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逐渐减小,断端桥接;直径6 mm、直径7 mm组缺损区仅周边有少量新生骨长入,缺损面积较前稍减小;术后第12周可见直径5 mm组皮质骨结构完整、连续,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直径7 mm组缺损未修复,仍可见明显缺损空腔存在;③CT-Hedberg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直径6 mm组评分显著低于直径5 mm组(P < 0.05);与直径7 m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组织学结果示:术后12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出现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并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其他2组在骨缺损周边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存在,但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填充较少;⑤结果说明,在12周的实验观察期内,在缺损深度同为10 mm的条件下,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未能自行愈合,而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基本完全修复。此结果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故直径6 mm可作为兔股骨髁临界骨缺损值。 ORCID: 0000-0002-1257-965X(徐石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我们选用人工关节假体的主要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观察不同种类磨损微粒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纳米级钛合金(Ti-6Al-4V,平均粒径80 nm)、陶瓷(ZrO2,平均粒径95 nm)颗粒(中国矿业大学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刘洪涛教授惠赠). 2.模型制作与分组:微粒造模组分别用5、50、500 mg/kg的浓度对大鼠进行连续腹腔微粒注射7d,对照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射[1].  相似文献   
7.
对于高血压患者,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社区医生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高血压是世界性的一种疾病,患病率较高。本辖区内居民60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发病率在36%以上。据报道,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也是导致中国老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在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快的今天,特别是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差,因此基层预防、综合干预更为重要。本文介绍了高血压病的社区综合干预方法,怎样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激素治疗SARS患者中期随访的髋部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应用激素治疗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进行中期髋部MRI随访,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和未发生股骨头坏死即正常股骨头的MRI特征.方法 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对539例(1078髋)应用激素治疗的SARS患者行MR及X线榆查,诊断股骨头坏死210髋,无股骨头坏死868髋.2007年2至11月对510例(1020髋)SARS患者再行MR及X线复查.观察早期股骨头坏死和未发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的MRI表现及其变化.结果 末次随访时无新发股骨头坏死病例,应用激素冲击治疗的SARS患者MRI影像上的股骨头坏死均出现在激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股骨头塌陷或手术后,股骨头坏死的信号类型发生改变,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对应STIR序列上高信号.3髋出现坏死范围减小.正常股骨头在T1加权像上有四种MRI影像类型.24髋初次诊断无股骨头坏死者T1加权像出现异常表现,但STIR序列均无异常高信号.这些信号类型在随访的MRI上发生了改变.结论 应用激素冲击治疗的SARS患者,MRI影像上出现股骨头坏死均发生在激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少数早期坏死股骨头的坏死范围会减小.正常股骨头的MRI影像存在变异.T1加权像上低信号带、对应STIR序列上高信号可作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评价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指征?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1例活动性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长节段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前路行脓肿清除?部分或全部切除病椎术,术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获得平均11.2个月(9~18个月)随访?术后9个月所有患者的结核病灶均治愈?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B级者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3.6°~17.9°,平均8.2°?术后1例前外侧皮肤切口延迟愈合(术后3周),所有病例均未见结核复发及内固定物松动征象?结论:选择合适指征的患者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具有恢复快?可早期活动?矫正后凸畸形等优点,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水肿综合征(bone marrow edema syndrome,BMES)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差异。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ANFH及BMES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结果 BMES与ANFH在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存在不同。结论 BMES与ANFH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微骨折可能是骨髓水肿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