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2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技术治疗252例输尿管结石,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36例,中段结石86例,下段结石130例.结果:输尿管上、中、下段结石的排净率分别为88%、91%、95%.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5.9%).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镓68(~(68 )Ga)标记Glu-CO-Lys(Ahx)-HBED-CC(PSMA-11)对未经治疗前列腺癌(PCa)的早期诊断及对临床决策影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68 )GaPSMA-11PET/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PCa和13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2~89岁,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为5.52~1 251ng/ml。由3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对PET/CT图像进行双盲诊断。以感兴趣区方法,半定量计算肿瘤放射性摄取,以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表示。评价~(68 )Ga-PSMA-11PET/CT在术前诊断PCa的效能,对治疗方案的影响,并比较PCa组织放射性摄取与格里森评分(GS)和PSA的相关性。结果:~(68 )Ga-PSMA-11准确诊断了19例(19/20)PC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5.0%、69.2%、82.6%、90.0%和84.9%。发现7例(7/20)患者淋巴结转移,5例(5/20)患者骨转移。PCa患者肿瘤组织常呈局灶性放射性摄取,前列腺良性病变常为弥散性摄取,或轻度摄取。PCa患者肿瘤组织SUV_(max)明显高于BPH患者的前列腺SUV_(max)[(21.24±15.57)vs.(5.82±2.8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出SUV_(max)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为7.945[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6,P0.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84.62%。PCa患者的SUV_(max)与GS和PSA值有显著相关(P0.001;P0.001)。结论:~(68 )Ga-PSMA-11PET/CT对PCa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高危PCa有非常高的诊断效能,显著影响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术前留置双J管用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盂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肾盂结石患者64例,平均年龄(37.42士11.84)岁,结石平均直径为(1.82±0.23)cm.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直接施行体外冲击波碎石,B组患者留置双J管后施行体外碎石.3个月后评定碎石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84%、78%,P=0.522)、石街发生率(3.1%、0,P=0.313)无明显差别.A组患者血尿(62.5%)、下尿路症状(LUTS)发生率(12.5%)明显低于B组(87.5%、56.2%)(P=0.021,P=0.001).A组患者肾绞痛发生率(31.3%)高于B组(6.3%)(P=0.001).结论 对直径1.5~2.3 cm的肾盂结石,留置双J管并不能增加结石清除率、减少石街发生率,反而可能会引起血尿、下尿路刺激症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x线与B超引导建立经皮肾通道的效果。方法对132例肾结石的患者,分别随机采用X线C臂机及B超引导建立经皮肾通道一期碎石取石治疗,其中采用x线引导组58例,B超引导组74例。结果X线引导组和B超引导组建立通道时间分别为(30.2±14.6)min和(10.6±6.2)min,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8±9)g/L和(11±5)g/L,结石残留率分别为36.2%(21/58)和44.6%(33/74),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分别为8例和3例;均无死亡患者。结论虽然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手术穿刺简单、成功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出血少,多通道建立简便、设备要求低,是今后经皮肾镜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常发且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且预后较差。由于其临床上缺乏明显的症状且影像学也缺乏特殊表现,等到发现时多已进展到晚期,唯一能避免此结果的方法就是通过有效、准确的检测从而早期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目前,关于以DD3作为前列腺癌的肿瘤标记物进行检测是为研究热点,研究者对样本的选取以及相关检测方法均进行了探索,本文将对这一最新研究探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对策.方法:总结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对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进行阐述.结果:对血清PSA持续异常、肛门指检和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的患者,行重复活检、诊断性TURP,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DD3和EPCA在PCa早期预测和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诊断PCa新的特异性标志物.结论:对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进行重复活检、诊断性TURP可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DD3和EPCA有望成为诊断PCa新的标志物,但是具体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目前仍面临许多挑战。前列腺癌基因3(PCA3)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前列腺癌组织高特异性标记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前列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在小鼠肾癌(RCC)中的分布特征,探讨EPCs在肾癌新生血管化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BALB/c裸鼠7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35只)、B组(35只),另取6只作为对照组(C组)。A组小鼠右肾下极移植人肾癌细胞,B组为假手术,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实验后21、28、35、42、49d,A、B、C组各时间点分别处死7只、7只和1只小鼠,收集标本评估C组右侧正常肾组织(NT)、B组右肾损伤肾组织(ST)、A组的癌组织(1Tr)和癌旁组织(AT)中EPCs水平及分布,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趋化因子受体(CXCR4)等mRNA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AT中EPCs水平在28d后逐渐升高,明显高于TT、NT及ST中的表达(P〈0.05);TT中EPCs水平则先升高以后逐渐降低,且明显高于NT中表达(P〈0.05)。免疫荧光检测EPCs主要聚集于A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T中MVD明显高于TT和NT,而TT中MVD则低于NT(P〈0.05);AT中VEGF、FLK、SDF-1和CXCR4 mRNA水平对比,TT和NT明显升高(P〈0.05)。结论 EPCs可通过分泌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参与血管形成来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化,并以此促进肾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动员肾祖细胞(RPC)归巢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中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3月龄、体质量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54只,建立切除右肾的单肾模型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ham组,无血管夹闭),NSS组(肾动脉夹闭45 min后行NSS),IPC组(先进行肾动脉夹闭15 min,再灌注10 min预处理,再行NSS)。分别在术后12、24、72 h每组各取出6只大鼠,收集血液及肾组织标本,之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观察项目:(1)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肾小管损伤评分;(3)在24 h观察IPC对肾组织中RPC数量的影响,以及IPC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7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术后12、24、72 h 时3组大鼠SCr和BUN值比较, IPC组分别为(65.0±10.78)、(91.5±15.12)、(52.6±11.68)μmol/L和(14.78±2.77)、(18.31±4.99)、(9.41±2.73)mmol/L,NSS组分别为(80.5±12.63)、(116.9±14.32)、(83.7±11.43)μmol/L和(18.58±4.18)、(28.86±5.64)、(19.49±3.83)mmol/L, Sham组分别为(41.5±7.36)、(39.7±7.55)、(42.7±7.15)μmol/L和(7.72±1.75)、(7.40±1.98)、(6.83±2.09)mmol/L;除72 h时IPC组与Sham组SCr和BU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12 h和24 h,IPC组均高于Sham组、低于N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术后12、24、72 h肾小管损伤评分IPC组和NSS组均高于Sham组,术后12、24 h IPC组较NSS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术后24 h,IPC组和NSS组大鼠肾组织中RPC数量明显增加、SDF-1和CXCR7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IPC可促进RPC归巢,缓解NSS中IRI损伤程度,保护肾功能,SDF-1/CXCR7轴可能在这一动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于2012年9月因“体检发现左肾古位2月余”入院。患者平素体健,近期内感消瘦,无低热,无肉眼血尿。B超发现左肾区稍强回声团块,大小48mm×39mm,境界清楚。内部血流丰富,回声欠均匀,考虑左肾实质性占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