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一所小学(A、B和C),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3~5年级一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33人);A、B两校于2013年12月和C校于2014年12月测试肺功能3次,各校分别于次年5-6月测试第4次肺功能。同时收集同期三校就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污染物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影响。结果 控制气象因素和个体因素后,PM2.5、PM10滞后2 d和累计滞后2 d、SO2累计滞后2 d和NO2检测当日浓度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IQR),儿童2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25%)、50%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50%)、7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75%)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75%)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双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SO2和NO2分别叠加PM2.5和PM10污染时,滞后效应值大于SO2和NO2单独存在时(P<0.05)。结论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变化呈负相关,并存在滞后效应及累计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市闵行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疫情的可能影响,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闵行区2014—2018年手足口病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手足口病的气象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14—2018年,闵行区手足口病年均发病...  相似文献   
3.
SARS流行到今年 6月份止 ,全世界共发生病例 80 98例 ,死亡 774例 ,其中在我国内地共发生 5 3 2 7例 ,死亡 3 49例[1] 。在这 10 0多天的时间里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到底SARS会不会在我国卷土重来 ,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疾病的预测预报虽然已经搞了多年 ,但还不能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疾病预报只能从以往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以及寻找和流行有关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着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上海市气象局合作 ,分析了SARS传播和蔓延的规律 ,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 :SARS在今年 2~ 3月份在广东达到高峰 ,3~ 4月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上海夏季全人群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上海1998、2003年6月15日-9月15日逐日全人群死亡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逐日污染物浓度资料、社会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除2003年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低于1998年同期外,2003年其他月平均最高气温、热日天数、最长热日持续时间和极端最高温度均高于1998年,但2003年夏季日平均死亡数和热日及非热日平均死亡数均低于1998年.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1998、2003年夏季高温日死亡与气象关系的回归方程的R2分别为0.769 6和0.560 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998年夏季死亡数与热日连续天数、热浪出现的时间有关(均P<0.001);2003年夏季死亡数与热日连续天数、热浪出现时间、日最高气温有关(均P<0.05).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在继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从1998年的12.32%增加到2003年的14.79%,造成易感人群增加;而医疗条件、收入水平和居民生活条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高温是夏季死亡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活条件的改善,如空调的使用、居住条件的改善,可能有助于降低人群易感程度,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5.
介绍影响人体健康的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因素、影响途径和方式,以及国内外基于天气气候的健康预测研究。气象与公共卫生部门密切的合作,开发基于天气气候的健康气象早期预警技术,增强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相关疾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在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变缓,为尽可能地保持体力,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事实的确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不过,人们也大可不必消极等待,通过天气预报,可以巧妙地“破译”疾病发生的预兆,从而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院外猝死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的详尽分析,以进一步降低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猝死.方法:追踪1999年1月~12月经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急救的839例院外猝死病历和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88%,并且男性多于女性;院外猝死数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总猝死数与相对湿度变化、平均气压呈正相关,与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心血管猝死数除与以上气象要素相关外,还与气压变化、最低温度变化、日照时数变化等呈正相关.冠心病和其他心脏病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高血压病与平均气压呈正相关.结论:猝死的诱因是多因素的,气象因素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外因之一.猝死病人以老年人为多.当气象条件剧烈变化时,往往是猝死的高发时期,此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