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蒋敏勇  薛勇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23-23,62
目的观察泰脂安调节血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中医辨证为阴虚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45例予以泰脂安治疗4周和8周后,观察其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泰脂安胶囊能明显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效调节血脂,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泰脂安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血清超敏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纤维蛋白原(F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并探讨PCI治疗后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与早期心脏相关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治疗的91例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入院时给予常规治疗,丹红注射液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滴4周。所有患者于PCI前1d、术后第2d、术后4周分别测定hs-CRP、ET、Fg、血脂,并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hs-CRP、ET、Fg,在PCI术后第2d即明显升高,4周后炎性因子均低于术后2d(P<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脏事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P=0.315)。结论ACS患者PCI术后应用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明显降低LDL-C,可减少早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蒋敏勇  李萍  赵立昌 《山东医药》2009,49(28):96-96
肾性高血压是指。肾实质病变和。肾血管病变所引起的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盐酸特拉唑嗪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轻、中度肾性高血压的常用药物。我们应用盐酸特拉唑嗪治疗。肾性高血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1年9月-2003年9月,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心安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0例,并与常规西药组作对照观察,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应用疏血通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住院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的治疗方法是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改善心肌缺血,控制心律失常,治疗心衰。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使用疏血通注射液。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两周。结果 B组病人的心功能短期内得到改善且优于A组病人(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疏血通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近期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敏勇 《山东医药》2011,51(1):88-89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片(20mg,每日3次)。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进行运动试验,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升高(P〈0.05),运动总时间、运动总作功、运动至ST段压低1mV的时间减少,运动至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明显增加(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特拉唑嗪片对临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常规降压药物使用后疗效仍欠佳的高血压的疗效。方法盐酸特拉唑嗪片首剂2mg,睡前口服,以后视血压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8 mg/日,可以4 mg bid口服。4周为一疗程,同时设自身对照组对比。结果降压有效率85.7%,以降低舒张压为主。结论盐酸特拉唑嗪对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解剖定位指导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病窦综合征需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术中发生心房扑动或颤动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房扑或房颤未进行转复?采用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X线解剖定位指导心房起搏导线植入,定义为未转复组,术中使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记录起搏导线的单极腔内心电图,观察损伤电流的振幅,X线提示起搏导线位于右心房前壁,术中未测定导线的感知和阈值,只测定导线阻抗,术后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另一组为先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扑或房颤为窦性节律后,按照常规方法植入心房起搏导线,定义为转复组,常规方法是指心房起搏导线固定于右心房前壁,且感知?阈值和阻抗等主要参数在正常范围,术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两组植入方法的成功率和对术后1周和1个月起搏参数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74.6 ± 7.3)岁;未转复组和转复组各6例,均成功植入双腔起搏器?未转复组中房扑1例,房颤5例,术中可以清晰记录心房损伤电流,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平均(724 ± 202)Ω,术后经静脉注射胺碘酮均成功转复?转复组全部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成功复律;术中感知?阈值和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分别为(3.9 ± 1.4)mV?(0.7 ± 0.3)V?(751 ± 213)Ω?术后1周和1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导线均活动良好,固定牢靠,术后均为AAIR模式起搏,两组感知?阈值和阻抗均在正常范围,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腔内明显的损伤电流和良好的解剖定位可以指导术中发生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