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两种封管液对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大鼠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各20只,通过构建中心静脉置管大鼠模型,模拟临床输液,每日分别予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封管液进行导管维护,分别于第1、4、7、10、14天取材,观察大鼠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 导管留置期间,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各有1只大鼠导管脱出,生理盐水组未发生堵管,其成栓率73.68%;肝素盐水组2例堵管,其成栓率78.95%。两组堵管率和成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血栓形成早期肝素盐水组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但后期生理盐水组轻于肝素盐水组。 结论 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但综合来看生理盐水要相对优于肝素盐水。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是中心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CRT的治疗主要为抗凝、溶栓治疗。血栓的溶解对于血管恢复通畅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血栓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预后。研究表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的溶解再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CRT中的作用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大鼠CRT模型中探讨HO-1对血栓溶解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CRT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 将72只7~8周龄健康的雄性SD大鼠上腔静脉置管10 d构建CRT模型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HO-1激动剂组、HO-1抑制剂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后两组分别腹腔注射HO-1激动剂钴原卟啉(CoPP)与HO-1抑制剂锡原卟啉(SnPP),剂量均为5 mg/kg。此后,于第1、7、14、28天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腹主动脉采血,用ELISA检测血清HO-1、IL-6、IL-10浓度;取受累血管,用HE染色观察血栓溶解情况,计算血栓溶解率,用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表达,用qPCR检测HO-1 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各组血栓的溶解均逐渐增加,HO-1激动剂组各时间点血栓溶解率均高于模型组,HO-1抑制剂组各时间点血栓溶解率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在第28天,HO-1激动剂组接近完全再通,而HO-1抑制剂组仅部分再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时间点HO-1激动剂组CD31表达高于模型组,而HO-1抑制剂组CD31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ELISA结果表明,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HO-1激动剂组血清中HO-1与IL-10含量升高、IL-6含量降低,而HO-1抑制剂组中这些指标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qPCR结果显示,各时间点HO-1激动剂组血管组织中HO-1 mRNA表达量高于CRT对照组,HO-1抑制剂组则相反(均P<0.05)。结论 HO-1能促进大鼠CRT的溶解再通,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动态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演变过程,为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40只。假手术组暴露颈外静脉后立即缝合切口;模型组暴露、切开颈外静脉,置入硅胶导管。两组均于术后1 d、4 d、7 d、10 d、14 d各取8只大鼠行颈外静脉至上腔静脉段取材,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及病理形态。结果假手术组无血栓形成;模型组成栓率85.0%。模型组造模术后1 d可见血栓形成;术后4 d血栓体积增大,但尚未出现机化;术后7 d血栓开始出现机化;术后10 d血栓机化明显;术后14 d血栓完全机化,血管腔出现再通。结论用SD大鼠经颈外静脉置管构建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切实可行,理论上是研究导管相关性血栓一种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加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溶解再通作用效果,为抗阻运动辅助治疗CR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4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RT对照组、CRT+抗阻运动组、CRT+血红素氧合酶-1(HO-1)激动剂钴原卟啉(COPP)组、CRT+HO-1抑制剂锡原卟啉(SnPP)组,每组36只。构建大鼠CRT模型,置管10天后进行抗阻运动、腹腔注射COPP及SnPP处理,CRT对照组不做处理。干预后1、4、7、10、14、28天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血栓溶解再通过程,免疫组化CD31染色检测新生血管,ELISA测定血清HO-1、白介素(IL)-6、IL-10含量,qPCR检测HO-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CRT对照组相比,CRT+COPP组各时间点血栓溶解率升高、CRT+SnPP组降低,CRT+抗阻运动组第28天血栓溶解率高于CRT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LISA结果显示,与CRT对照组相比,CRT+COPP组各时间点血清HO-1及IL-10含量上升,IL-6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使用率的增加,其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栓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多项指南建议采用非药物方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目前运动锻炼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已取得不错成效,本文对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分类、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流行病学、运动的分类及其预防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提供证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有氧运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效果并探讨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置管术组、置管术有氧运动组,每组15只。8周后观察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情况,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eNOS、TF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eNOS、TF蛋白表达。结果 空白组大鼠无血栓,假手术组、置管术组和置管术有氧运动组成栓率分别为6.67%、80.00%和20.00%,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置管术组相比,置管术有氧运动组大鼠血清eNOS含量和血管组织eNOS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血清TF含量和血管组织TF蛋白表达量均减少(P<0.01)。结论 有氧运动有助于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其机制可能与促进eNOS释放,抑制TF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护理院校临终关怀教学现状,为护理本科专业临终关怀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1 156名在校本科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其所在学校临终关怀教学现状及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护理院校均未开设单独的临终关怀课程,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独立的临终关怀课程,且最期待的教学方式是情景模拟,期望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相当。[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护理院校临终关怀教学内容与方式低于护生的学习期望,应尽快设立单独的临终关怀课程,丰富教学方式,合理分配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