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let-7d对肺癌细胞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调控及对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与PPARγ相关的microRNA,通过质粒报告基因验证miR-let-7d的作用靶点;利用Western blot法筛选出PPARγ表达水平低的肺癌细胞株;通过双萤光素酶标记和Western blot法验证miR-let-7d对肺癌细胞中PPARγ表达的调控作用;通过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iR-let-7d对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作用;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let-7d对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结果证明miR-let-7d可以调控核受体PPARγ的蛋白表达;在核受体PPARγ的3’UTR包含2个功能性的miR-let-7d结合位点;PPARγ是miR-let-7d的直接靶点,miR-let-7d可在蛋白和mRNA水平直接调控PPARγ的表达;miR-let-7d inhibitor通过升高PPARγ的表达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miR-let-7d能够通过靶向增加具有抑癌作用的核受体PPARγ的表达水平,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肿瘤抑制蛋白(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7月开封市妇产医院病理科10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行免疫组化,观察组织内p53、EGFR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53、EGFR表达与病理参数关系。结果: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53突变型和EGFR阳性者与肿瘤大小、淋巴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p53、EGFR在乳腺癌中呈高表达,与患者病理组织学分级等病理特征呈正相关,可对患者预后提供一定判断。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4岁,左耳前于1993年3月开始皮肤溃烂,经耳鼻喉科诊断为耳前窦道。经抗生素治疗,配合清创换药,窦道2周愈合。到11月患者患处又见红肿,继而窦道附近皮肤溃烂,压之流出脓性分泌物2ml,在局麻下行常规窦道切开术,清创后,用凡士林油纱条敷盖,15d愈合。1年后,患者又来就诊,查左耳前窦道形成,压之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为了彻底治疗,术前用2ml美蓝液注入窦道内,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用探针从外口探查到内口作为引导,采用国产CO2激光,波长10.6μm,输出功率0~30W可调,光斑直径≥2mm,操作时激光刀距窦道1cm,由浅入深沿探针方向全部切…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蔚  张媛  戴德哉 《药学进展》2006,30(2):57-64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其药物治疗的基础。从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细胞因子,抗氧化和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方面介绍了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药物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巢蛋白(Nestin)在食管正常上皮及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巢蛋白在食管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食管断端组织40例、非典型增生42例、原位癌30例、食管浸润癌127例,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Nest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VEGF的协同关系.结果 Nestin的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的进展逐步增高,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96.61%)显著高于未转移组(89.66%)(P<0.05),而转移组内不同分化程度间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别;Nestin与VEGF在浸润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χ2=8.326,P<0.05,c=0.2578).结论 Nestin表达提示食管上皮发生了癌变以及癌细胞获得了远处转移的能力,食管鳞癌去分化及浸润、转移能力的增强与Nestin及VEGF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VEGF-C及MVD与食管病变及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20例正常组织、20例食管炎症、35例基底细胞增生、35例非典型增生、25例原位癌及80例浸润癌进行了p53、VEGF-C标记分析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80例食管浸润癌中p53、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和45%,明显高于其他食管病变的阳性率;MVD为44·6±10·6,显著高于食管其他病变的微血管密度(P<0·05),且p53,VEGF-C及MVD与食管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53及VEGF-C阳性表达的病例其MVD明显高于p53及VEGF-C阴性表达的病例。p53,VEGF-C与MVD呈正相关。结论p53、VEGF-C,MVD与食管病变及食管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对估计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并有可能做为食管癌临床生物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短时间接触高浓度苯蒸气,可致神经系统受损,此病例在急性中毒后,发生了迟发周期神经炎并视神经萎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变化趋势以及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以S-P免疫组化法对215例食管不同病变(正常上皮20例,慢性炎症20例,基底细胞增生35例,非典型增生35例,原位癌25例,浸润癌80例)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进行p53、PCNA检测。结果:p53、PCNA随着食管病变的进展,表达率逐渐增加(P<0.05),部分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表达呈一致性,浸润癌中p53、PCNA表达与分级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结论:p53、PCNA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前到部分非典型增生患者。p53、PCNA同时高表达的肿瘤更易扩散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L861Q突变临床特征,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基因检测中心行EGFR基因检测的70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L861Q、L858R突变临床特征及二者突变临床特征相对比。结果13例L861Q突变均发生于腺癌未合并其他肿瘤组,L861Q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类型(P=0.004)。L858R突变特征表现为: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χ2=19.562,P<0.001)、不吸烟组突变率高于吸烟组(χ2=15.859,P<0.001)、右肺肿瘤突变率高于左肺肿瘤(χ2=5.601,P=0.020)、腺癌组突变率高于其他组(χ2=16.282,P<0.001)、Ⅳ期组肿瘤突变率高于Ⅰ~Ⅲ期组(χ2=5.996,P=0.016)。L861Q与L858R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年龄≥50岁组突变率高于年龄<50岁组,未合并其他肿瘤组突变率高于合并组,并发骨转移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组,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861Q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在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临床分期组恰相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861Q突变以腺癌多见,L858R突变以非吸烟、女性、右肺、Ⅳ期、腺癌多见。L861Q与L858R突变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病理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合并其他肿瘤、有无并发骨转移突变临床特征相一致;在肿瘤分期,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突变临床特征相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泊酚、安氟醚、异氟醚对围术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以及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特点,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组(A组),安氟醚组(B组),异氟醚(C组),每组15例,分别于诱导前(T0)、进胸后1 h(T1)及手术结束后24 h(T2),记录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抽取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浓度,全自动血黏度仪检测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结果各组在不同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未见显著差异;A组在T1、T2期,血清中IL-6的水平较B、C组低,IL-10的水平较B、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期,A组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较B、C组低(P<0.05)。结论麻醉药物丙泊酚在手术过程中能抑制促炎因子IL-6的分泌,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且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小,是围术期较好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