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童朝刚  陈晓鹏 《医学综述》2008,14(21):3325-3328
淋巴结显像技术是肿瘤学和外科学研究的新热点。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用于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手术。由于胃淋巴引流复杂、存在跳跃转移以及假阴性率较高,该技术尚未应用于胃癌临床实践,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尚无定论。因此,淋巴结显像技术应用于胃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普外科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43例有上腹部手术史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60例无上腹部手术史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记录两组术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个月经窦道胆道镜检查结石是否残留,术后2~20个月随访结石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23.1±21.4)mL、腹腔引流量(121.0±23.3)mL、手术时间(2.0±0.4)h、住院时间(9.3±1.5)d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4例(9.30%)中转开腹(其中3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1例因小肠严重粘连),对照组1例(1.67%)因确诊腹茧症而中转开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6.98%),对照组2例(3.33%);术后1个月,经窦道胆道镜检查两组患者结石均取净;术后随访2~20个月,观察组出现结石复发3例(6.98%),对照组2例(3.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效果显著,虽然术中中转开腹率较高,但手术适应证范围得以扩大且患者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并未明显增加,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普外科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43例有上腹部手术史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60例无上腹部手术史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记录两组术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个月经窦道胆道镜检查结石是否残留,术后2~20个月随访结石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23.1±21.4) mL、腹腔引流量(121.0±23.3) mL、手术时间(2.0±0.4) h、住院时间(9.3±1.5) d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4例(9.30%)中转开腹(其中3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1例因小肠严重粘连),对照组1例(1.67%)因确诊腹茧症而中转开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6.98%),对照组2例(3.33%);术后1个月,经窦道胆道镜检查两组患者结石均取净;术后随访2~20个月,观察组出现结石复发3例(6.98%),对照组2例(3.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效果显著,虽然术中中转开腹率较高,但手术适应证范围得以扩大且患者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并未明显增加,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69例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术后胆汁漏,1例术后黄疸,均保守治疗痊愈。6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为有胰腺炎病史肝下粘连致密,1例术中出血,1例胆囊管增粗明显伴结石排入胆总管,3例为胆囊三角结构严重粘连解剖不清。结论只要把握好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及时的中转开腹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亚甲蓝、纳米活性炭及中华墨汁在大鼠胃癌淋巴结染色中的示踪作用,比较几种常见显像剂在胃癌中的显像效率,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鼠种植性胃癌模型,将36只胃肿瘤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亚甲蓝组、纳米活性炭组及中华墨汁组。观察各组淋巴结染色时间、染色枚数、褪色时间、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注射后,染料到达大鼠胃癌第1站的淋巴结显像时间分别为中华墨汁组(20.00±8.53)min,纳米活性炭组(4.11±1.59)min,亚甲蓝组(14.33±2.22)s。染料运行至第2站淋巴结的时间,亚甲蓝组为(21.88±2.38)s,纳米活性炭组为(13.75±4.61)min,中华墨汁组为>1h。经统计分析可知,不同染料间在到达1及第2站淋巴结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三者在显像时间上差异明显,亚甲蓝较活性炭显像快,中华墨汁明显长于前两者。染色枚数亚甲蓝组为(7.83±1.75)枚,活性炭组为(7.25±1.77)枚,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352),中华墨汁组为(2.17±0.84)枚,与前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00)。在褪色时间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腹腔镜在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共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腹腔镜组30例和开腹手术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术后镇痛、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成功率等相关临床指标,随访中位时间14.5个月。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124.17±8.72)min,开腹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120.53±9.58)min,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患者平均出血量(74.63±9.15)m L,开腹手术组患者平均出血量(113.35±34.25)m L;腹腔镜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8.47±4.07)h,开腹手术组胃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40.53±8.26)h,两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均P0.05)。腹腔镜组及开腹手术组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和复发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在二次胆道手术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1a(acid?sensing ion channel 1a,ASIC1a)特异性阻断剂狼蛛毒素(psalmotoxin?1,PcTx?1)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过程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差异表达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SC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PcTx组。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加入PDGF?BB(10 ng/mL)培养24 h,PcTx组给予PcTx?1刺激1 h后,再加入PDGF?BB(10 ng/mL)培养24 h。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Ⅰ)和ASIC1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验证HSC细胞是否活化以及PcTx?1是否阻断ASIC1a的表达。提取的总RNA质检合格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miRanda算法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miRNA靶基因进行功能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PcTx?1阻断ASIC1a后,ASIC1a的表达降低,HSC细胞活化的标志性基因α?SMA和collagen?Ⅰ的表达明显减少,提示PcTx?1可阻断PDGF诱导的HSC活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iRNA表达谱中差异表达miRNA共有38个,其中上调6个,下调32个(P < 0.05)。与模型组比较,PcTx组miRNA表达谱中差异表达miRNA共有17个,其中上调1个,下调16个(P < 0.05)。结论:高通量筛选得到的PcTx?1抑制PDGF?BB活化HSC过程中miRNA差异表达谱,为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液在大鼠胃癌淋巴结中的靶向示踪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大鼠胃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组织中伊立替康底物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的表达.分别用5、10、20、40 mg伊力替康粉剂耦合2 ml亚甲蓝注射液,另用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作为对照.70只胃癌大鼠分为7组,瘤周4点浆膜下微针分别注射上述7种染色剂.观察各组淋巴结染色、褪色时间、染色淋巴结数等指标.结果 (1)建立大鼠胃癌模型符合实验要求,癌组织中topo Ⅰ的表达显著增强.(2)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到达胃癌第1站淋巴结平均时间依次为20、4 min和14 s;4组耦合剂分别为19、27、41、61 s.染料运行至第2站淋巴结的平均时间与之相似.(3)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组平均染色淋巴结数量分别为2、7和8枚;各耦合剂组淋巴结检出数量逐渐增加,依次为8、8、9和11枚.(4)淋巴结褪色时间中华墨汁>2.4h,亚甲蓝102 min,其余各组介于两者之间.(5)各组动物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通过靶向结合癌组织中的topo Ⅰ,适当剂量的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剂可显著延长大鼠胃癌淋巴结染色和褪色时间,提高淋巴结靶向示踪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过程中,完成消化道重建后,将胃大弯前壁固定于左上腹壁,对患者术后经口饮食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PPPD手术的病例,按术中是否行胃大弯前壁固定分为固定组(n=27)及非固定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经口饮食耐受情况及延迟性胃排空(DGE)、术后胰瘘(POPF)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固定组及非固定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9.65±1.25)h vs (8.69±1.93)h,t=2.161,P=0.035]、术后恢复经口进食固体食物时间[(9±7)d vs (13±14)d,t=2.690,P=0.007]、术后住院时间[(19±7)d vs (28±21)d,t=2.132,P=0.038]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术中出血量[(330±172)m L vs (292±144)m L]、DGE发生率[18例(66.67%) vs 21例(77.78%)]、POPF发生率[6例(22.22%) vs 8例(29.36%)]及其他腹腔内并发症发生率[6例(22.22%) v...  相似文献   
10.
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可驱动目的 基因在肿瘤细胞中高效特异性表达,目前常用的有甲胎蛋白启动子、癌胚抗原启动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启动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和多药耐药基因启动子等.利用双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元件或其他物化因素对启动子进行修饰或改造,可增强目的 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可耦联自杀基因、抑癌基因、反义核酸、细胞凋亡基因和BNA干扰等,在肿瘤基因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