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地塞米松体外短期处理外周血淋巴细胞探讨地塞米松对调节性T 细胞包括自然调节性T 细胞(Natural regulatory T cell,Treg)和Ⅰ型调节性T 细胞(Type I regulatory T cell,Tr1) 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为地塞米松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处理3 d 后按多色分析法进行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CD25、CD127、淋巴细胞活化因子3(Lymphocyte-activation 3,LAG-3)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p3)的表达及Treg 和Tr1 的频率变化。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地塞米松处理3 d 后CD4+ T 细胞频率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CD4+ T 细胞上CD25 和Foxp3 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06,P<0.000 1),而CD127 和LAG-3 表达显著升高(P<0.000 1、P =0.011);Treg 频率显著降低(P<0.001),而Tr1频率显著升高(P =0.051),且增加Tr1/ Treg 细胞比率(P =0.044)。结论:地塞米松体外短期处理上调Tr1 比率,下调Treg 比率,改变Tr1 与Treg 细胞平衡。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儿童呼吸道标本中首次检出人博卡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国内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是否存在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eavirus)感染。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湖南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的鼻咽抽吸物(NPA)进行包括HBoV等12种病毒基因筛查,然后将PCR扩增阳性产物构建到Ppbs-T载体进行TA克隆及步移法测序,获取全长cDNA,登录Gen Bank作对比研究。结果 从某儿童急性肺炎的呼吸道标本中,检获到HBoV基因,该患者11种常见呼吸道病毒PCR均为阴性,唯检出HBoV。患者表现咳嗽、低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在儿科诊断为肺炎。结论 国内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部分可能系HBoV感染引起,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湖南地区人偏肺病毒(hMPV)的基因分型及其膜蛋白G序列的遗传学特征,比较分析其区域性流行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中国湖南地区232份住院儿童鼻咽抽吸物(NPA)样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筛查,并扩增hMPV阳性样本的膜蛋白G全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hMPV参考株及其他地区公布的相关资料进行比对、进化等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结果从232份临床样本中共检测得到17份(7.3%)hMPV阳性样本,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率达35%.扩增出其中13份hMPV样本的G蛋白全序列,分属于4种亚型(A1、A2、B1、B2).核酸长度类型有4种(711,675,660,696nt),N-连接糖基化位点数目和位置、半胱氨酸残基数目等特征与已报道的同期北京地区、日本、北美等地区hMPV调查分析结果不尽一致.结论中国湖南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期hMPV调查分析结果各有特点,反映出hMPV变异显著,具有明显的地区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4.
儿童博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儿童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博卡病毒感染的疾病相关性。方法收集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咽抽吸物(nasopharyngeal aspirates,NPA)148份,并采集了2份博卡病毒呼吸道样本阳性患者的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的方法,对鼻咽抽吸物及血清标本进行了检测,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148份急性呼吸道鼻咽抽吸物中检出11份博卡病毒感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4%,所获得的2例博卡感染血清核酸扩增也呈阳性。该11例博卡病毒阳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肺炎症状,部分患者伴随有腹泻症状。结论博卡病毒感染患者均有下呼吸道感染表现,博卡病毒可能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病原;博卡病毒血清阳性提示,博卡病毒有可能引起病毒血症;博卡病毒感染除表现下呼吸道症状外,有可能引起肠道等其他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1]),HCV感染后20%~30%患者能自主清除,近7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2])。免疫应答过程中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转归期起重要作用[3],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IL-12在宿主防御、免疫稳态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评估HCV与HBV共感染对HBV临床指征的影响。采集152例有静脉吸毒史HBV感染者血浆,其中HBV/HCV共感染组52例,HBV单感染组100例。检测分析包括ALT和AST、HBV表面抗原(HBsAg)、e抗原、e抗体、HBV DNA及anti-HCV IgG与HCV RNA。结果显示,两组样本的ALT和AS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97, P=0.184);HBV/HCV共感染组HBsAg水平显著低于HBV单感染组HBsAg水平(P=0.020);共感染组HBV DNA阳性率显著低于HBV单感染组HBV DNA阳性率(P=0.004),且共感染组中HBV DNA载量也显著低于HBV单感染组HBV DNA载量(P=0.03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HBV单感染患者中的HBV DNA和HBsAg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752, P<0.001),但在HBV/HCV共感染患者中相关性减弱(r=0.387, P=0.042)。本研究显示HCV共感染可能与HBV存在竞争关系,从而影响HBV病毒复制水平及表面抗原分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