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反复喘息发作与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25例5岁以下反复喘息儿童按年龄分三组:A组30天-1岁,B组1-3岁,C组3-5岁。收集急性喘息发作期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同时检测: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AV)、乙型流感病毒(IBV)、副流感病毒(PIVs)、嗜肺军团菌Ⅰ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9种呼吸道病原体Ig M抗体。结果呼吸道病原体Ig M检测阳性者233例(阳性率44.38%);MP检测阳性率最高,达24.38%;其次是ADV和RSV,阳性率分别为10.10%和9.90%。不同年龄组喘息儿童病原体检测种类亦不相同。A组以RSV检测阳性率最高,达18.10%,显著高于其他组患儿(P0.01);B组和C组患儿以MP检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1.15%和25.22%,高于A组(P0.05)。结论儿童喘息反复发作主要与呼吸道感染有关,MP、ADV和RSV是本地区引起5岁以下儿童喘息发作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分别应用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102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则应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比较并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92.0%与96.2%,两组数据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而言,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泮托拉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有害生物控制是一项专业技术,从事有害生物控制的人员需要有相应的职业资质。其所开展的控制服务如滞留喷洒、超低容量喷洒也都是技术性很强的科目,但是对于这两项技术的实施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规范的做法。本文着重就这两个技术操作的用药量、流程和作业时间做了详细的分析,首次提出了量化控虫技术的概念,希望对有害生物防治机构提高技术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室(ICU)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发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进行风险识别、严格落实各环节是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的关键。该文介绍了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综述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方法和防控技术。其中,管理方法包括多学科协作管理、危急值信息追踪管理和PDCA循环法管理,防控技术包括严管手卫生、规范诊疗、严格消毒隔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度,旨在为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知识、信念、行为(知信行)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为制定相应的社区护理措施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福州市454名社区居民,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社区居民禽流感知信行现况。结果:社区居民对禽流感知识知晓率为61.4%;信念/态度平均分为(3.91±0.50)分;健康行为平均分为(2.87±0.46)分;电视、互联网和报刊是居民希望获得禽流感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结论:应提高社区居民禽流感相关知识知晓率,预防禽流感高危因素,消除其对禽流感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精细胞内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及拉米夫定对精细胞内HBcA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的乙肝患者62例为乙肝组,22名HBV指标全部阴性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精细胞内的HBcAg;乙肝组同时检测血清HBVDNA。[结果]精细胞HBcAg定性检测阳性率,乙肝组为96.77%(SHBc1≤2.5者7例。2.6~4.9者18例,≥5者37例)。22名健康对照均阴性。乙肝组中,精细胞HBcAg的表达及其高度表达者所占比例,血清HBVDNA高者高于血清HBVDNA低者(P〈0.01)。精细胞HBcAg定量值,乙肝病人拉米夫定治疗的23例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1),未治疗组10例高于治疗组治疗后(P〈0.01)。[结论]乙肝患者精细胞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相关.拉米夫定治疗可减少精细胞内HBcAg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精细胞HBcAg表达的相关性及拉米夫定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术对乙肝患者精液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同时进行HBV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测;部分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结果血清HBVDNA〈10^6copies/ml组和HBVDNA≥10^6copies/ml组精细胞HBcAg指数(SHBcI)分别为4.09±2.61和7.62±7.37,统计学证实精细胞HBcAg流式定量值与血清HBVDNA定量值有显著相关性(t=2.779,P:0.007),经拉米夫定治疗后,随着血清HBVDNA的降低,精细胞HBcAg流式定量值随之下降。结论乙肝患者精细胞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相关,拉米夫定治疗可能会减少精细胞HBcAg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哮喘86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小儿轻、中度持续哮喘的效果。方法:对86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喘乐宁和糖皮质激素普米克气雾剂,观察组再加用孟鲁司特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情况、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变异率及治疗后1年复发率。同时检测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和IgE水平。结果:(1)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1年复发率分别为6.25%,18.42%(P<0.05)。(2)观察组治疗3、6个月时PEF预计值>90%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血清CysLT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血清CysLTs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总IgE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哮喘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可缩短临床缓解时间、减少复发,且用药安全性高。孟鲁司特能降低轻中度持续哮喘患儿血清CysLTs、IgE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缓解癫痫患儿家庭的慢性悲伤情绪。方法将90名癫痫患儿家长随机分为对照组50名和观察组40名,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针对性集体干预和个别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ABQ问卷和父母用应对方式量表(CHIP)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BQ问卷各情绪评分以及总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应对方式总分及分量表1、2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癫痫患儿家庭存在慢性悲伤,早期评估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有利于缓解癫痫患儿父母心理负担,减轻其家庭慢性悲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等强度噪声预暴露对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力损失恢复的影响。方法 30只豚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预暴露3 d组、预暴露2 d组、预暴露1 d组、强噪声暴露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每组6只。先将预暴露1 d组、预暴露2 d组、预暴露3 d组在90 dB SPL白噪声中暴露1、2、3 d,每天暴露3 h;再将上述3组和强噪声暴露组在110 dB SPL白噪声中暴露4 h。对照组不施加噪声暴露。噪声暴露前1 d、暴露后1、7 d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实验结束后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结果 (1)噪声暴露后1 d,预暴露3 d组、预暴露2 d组、预暴露1 d组、强噪声暴露组左右耳平均短声ABR阈值[分别为(44.58±3.42)、(53.34±8.35)、(49.17±5.57)、(46.67±7.48)dB]均升高,与对照组(23.75±2.26)dB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暂时性听阈偏移(TTS)[分别为(20.83±4.69)、(27.92±7.53)、(20.42±5.42)、(21.67±6.15)dB]均增加,与对照组(-1.67±3.26)dB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噪声暴露后7 d,预暴露3 d组、预暴露2 d组、预暴露1 d组左右耳平均短声ABR阈值[分别为(27.50±2.61)、(26.67±3.26)、(27.50±2.61)dB]均降低,与强噪声暴露组(31.67±3.26)dB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暴露2 d组和预暴露1 d组永久性听阈偏移(PTS)[分别为(1.25±5.28)、(-1.25±3.11)]dB均降低,与强噪声暴露组(6.67±5.37)dB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暴露3 d组PTS有降低趋势。(3)各组高频ABR阈值变化不明显。(4)预暴露1 d组SOD活力[(105.74±13.21)U/ml]降低,与对照组(124.97±8.05)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暴露3 d组和预暴露2 d组SOD活力[分别为(136.91±14.81)、(128.54±13.84)U/ml]均升高,与强噪声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