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57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35篇
神经病学   115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8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评估患者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否有明显益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28例,开腹手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理特征、围手术期结果、住院总费用。对比术后使用和不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生存率。结果 开腹组和腹腔镜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9/28),开腹组为52.3%(23/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5±3.2) d比(15.0±3.5) d,P=0.004];术后中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7.5 d 比 9.0 d,P=0.006);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03)。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13~129个月),期间未出现与肿瘤相关的死亡病例。开腹组有2例死亡,分别因乳腺癌和心脏病;腹腔镜组有1例死亡,死亡原因与胃间质瘤无关。72例患者中,40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开腹组22例(50.0%),腹腔镜组18例(64.3%),两组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患者例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4,P=0.234)。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组总体生存率与未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治疗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实现R0切除的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未增加生存率,且未使用伊马替尼者未出现与肿瘤相关的死亡、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4个基因位点:-800G/A、-509C/T、+869T/C、+915G/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构成的单体型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广东地区汉族女性240例(正常对照组120例,GDM组120例)。利用SNaPshot基因测序技术对各组TGF-β1的4个基因位点(-800G/A、-509C/T、+869T/C、+915G/C)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各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其构成的单体型与GDM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GDM组与正常对照组TGF-β1的+915 G/C、-800G/A 2个基因位点暂未发现SNP多态性,而-509C/T、+869T/C 2个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②GDM组+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5.83%vs 32.50%、75.42%vs 54.58%),而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00%vs 23.33%、24.58%vs 4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提示,CC基因型(OR 2.626,95CI 1.553~4.439)、C等位基因(OR 2.553,95%CI 1.731~3.764)可能是GDM的危险因素,TT基因型(OR 0.173,95%CI 0.069~0.435)、T等位基因(OR 0.392,95%CI 0.266~0.578)可能是GDM的保护因素。③GDM组与正常对照组-509C/T位点的CC、TT、C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体型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69T/C、-509C/T 2个位点构建的C-T单体型在GDM组明显增加(65.83%vs 49.58%),而T-C和T-T单体型明显下降(19.58%vs 31.25%、5.00%vs 1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提示,C-T单体型可能是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GDM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959,95%CI 1.356~2.830),T-C单体型(OR 0.536,95%CI 0.352~0.815)、T-T单体型(OR 0.319,95%CI 0.161~0.632)可能是其保护因素。结论:GDM发病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TGF-β1+869T/C SNP位点和+869T/C、-509C/T两个SNP位点构成的C-T单体型、T-C单体型、T-T单体型可能和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GDM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估肩袖损伤的非手术治疗的总体治疗效应以及情景效应比例(PCE)。 方法 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关于肩袖损伤非手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40项研究,2 976例患者。疼痛总PCE为0.61 (95%CI 0.54~0.69)。各项治疗的PCE由大到小依次为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手法治疗、透明质酸注射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激光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注射治疗、针刺治疗。功能和活动范围的总PCE分别为0.69 (95%CI 0.61~0.77)和0.62 (95%CI 0.48~0.81)。盲法、在发达国家开展的研究、较长的治疗疗程均能增加疼痛的PCE。 结论 肩袖损伤非手术治疗效果中,61%与情景效应有关,较高的PCE可能是导致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到对微重力效应诱导骨丢失具有防护作用的复配物。方法 通过24种天然产物对骨髓干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筛选出具有较强效果的天然产物并对其进行复配;随后通过复配物对模拟微重力效应下昆明小鼠骨质丢失的影响来评价其骨丢失防护作用。结果银杏叶和荞麦花粉的复配物显示出最强的骨髓干细胞增殖活性;熟地黄显示出最强的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不同剂量的银杏叶、荞麦花粉与熟地黄的复配物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骨丢失防护作用;高剂量组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股骨中的有机物含量。结论 通过对天然产物促骨髓干细胞和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进行筛选和复配,发现所获得的G-B-R复配物对微重力效应诱导的骨丢失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持续低剂量抗肿瘤细胞和抗血管增生单独或协同治疗性给药对裸鼠U251MG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浓度为107个/mL的U251MG脑胶质瘤细胞悬液(95%以上成活率),接种至4周龄雄性裸鼠脑白质内.接种第20天开始给药,2次/周,将裸鼠分4大组,吲哚美辛口服给药组;榄香烯腹腔注射给药组;吲哚美辛和榄香烯低剂量协同用药组;对照组(含肿瘤对照和空白对照两组).接种瘤细胞后40 d和50 d时,断椎处死裸鼠,脑标本石蜡切片,3 μm厚,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等染色.结果:肿瘤对照组:接种后40 d裸鼠脑内大量胶质瘤细胞出现,并有多个微血管;50 d裸鼠脑内大量胶质瘤细胞伴随微血管串向脑白质深部浸润.协同用药组:40 d裸鼠脑内仍可见胶质瘤细胞,部分细胞发生凋亡;50 d脑内未见明显肿瘤细胞,大量细胞发生凋亡.4组裸鼠肿瘤平均体积:接种40d为(29.8±39.1)mm3,50 d为(78.4±125.9)m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联合用药虽能抑制肿瘤增生、浸润发展,延长载瘤鼠的存活期,但不能完全消除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培养基中表皮生长因子与血清两者浓度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①材料: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1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表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均由R&D公司提供:(多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剪碎后胰蛋白酶消化,过滤、离心、弃上清,加入含2%B27、20μg/L表皮生长因子、2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DMEM/F12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时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培养,100倍镜下克隆球直径约为200μm时制备单细胞悬液,稀释后滴加于96孔板内,设立两组,全量新鲜培养基组加入刚配置未使用过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100μL,半量条件培养基组加入上述曾用于神经干细胞培养且含有其代谢产物的1/2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100斗L。(劲实验评估: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单克隆培养增殖情况。对克隆球行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按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终浓度的不同将所培养细胞设立0,50,100,150,200μg/L组,各组均加入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1周后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 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单克隆培养结果:单克隆培养开始时神经干细胞增殖缓慢,半量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增殖速度快于全量新鲜培养基组,随着细胞数的增多,两组细胞增殖速度也相应加快,分别在培养后第12天、第15天形成直径为200μm的克隆球。②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单克隆培养后克隆球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③各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与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50,1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均明显增高(t=2.502~5.025,P〈0.05);而浓度为150,200μg/L时均无明显变化(t=0.420~1.857,P〉0.05)。 结论:向含有B27、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DMEM/F12条件培养基中加入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情况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较佳浓度为50μg/L。  相似文献   
8.
血管脂肪瘤常见于躯干和肢体皮下,椎管内血管脂肪瘤少见,在椎管内肿瘤中占0.04%~1.2%,多发于胸段硬膜外[1].在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中尚无椎管内血管脂肪瘤(spinal angiolipoma,SA)伴发脊椎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VH)的报道.1999年1月~2013年2月我们共收治4例伴发脊椎血管瘤的椎管内血管脂肪瘤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提高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肝脏破裂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62例外伤致肝脏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DCS理念指导前(传统组)与DCS理念指导后(DCS组)急诊肝脏破裂救治的疗效。结果 DCS组的保守治疗率明显高于传统组〔26.47%(9/34)比7.14%(2/28),P〈0.05〕,2组间保守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9/9)比100%(2/2),P〉0.05〕;DCS组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死亡率:4.00%(1/25)比19.23%(5/26),P〈0.05;并发症发生率:32.00%(8/25)比61.54%(16/26),P〈0.05〕;2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理念指导下制定出的新的抢救措施,能够明显降低肝脏破裂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9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个月"就诊于我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正常.肿瘤标志物AFP、CA-199、CEA均正常.肝胆胰CT平扫+三期增强:胆囊底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2.4 cm ×2.5 cm,病变表面凹凸不平,局部与胆囊壁分界不清,部分突出胆囊轮廓之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延迟期强化减低,病灶与局部组织分界清楚(图1,2).肝实质内与局部组织分界清楚.肝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肝内胆管未见扩张.患者入院4d后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胆囊底部游离缘肿物,内生型,胆囊周围无明显侵犯,镜下探查肝及腹腔重要脏器未见转移结节,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完整切除胆囊见肿物大小约2.0 cm ×1.5 cm,未侵及胆囊床,送快速病理学检查为:恶性肿瘤,倾向神经内分泌癌,切缘未见癌细胞.家属拒绝根治性手术,仅行胆囊切除术.病理学检查:胆囊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中-高度恶性)伴坏死.侵及浆膜下结缔组织,脉管内可见肿瘤浸润,神经未见肿瘤浸润(图3).免疫组化:CD56+、CK+、CgA+、Syn+(图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