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91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2篇
  1篇
中国医学   11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接受治疗的208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BPD,将其分为BPD组(n=153)和非BPD组(n=55);再根据BPD严重程度分度,将BPD组极早产儿分为Ⅰ度BPD亚组(n=31)、Ⅱ度BPD亚组(n=17)及Ⅲ度BPD亚组(n=7)。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学比较BPD组与非BPD组,以及3个BPD亚组极早产儿出生与治疗情况、生后14 d内液体摄入量等。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极早产儿发生BPD及BPD极早产儿发生Ⅲ度BPD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QYFYWZLL26841),并且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BPD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体重、头围及身长,以及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均小于、轻于、短于、低于非BPD组;而孕母产前激素使用率,极早产儿出生窒息率、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早发型败血症(EOS)发生率,以及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均高于、长于非BPD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PD组极早产儿生后第2、4、5、7、11、12天的总液体摄入量,以及生后第6、8~14天肠外液体静脉输注量,均多于非BPD组;生后第1~14天肠内液体摄入量,则均少于非BPD组,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极早产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低(OR=1.866,95%CI:1.063~3.274,P=0.030),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长(OR=1.834,95%CI:1.158~2.905,P=0.010),无创机械通气时间长(OR=1.163,95%CI:1.067~1.267,P=0.001),发生EOS(OR=0.071,95%CI:0.011~0.465,P=0.006)是极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后第3、4、5天肠内液体摄入量多(OR=0.671、0.708、0.746,95%CI:0.483~0.932、0.511~0.846、0.583~0.955,P=0.017、0.004、0.020),是极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保护因素。④3个BPD亚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孕母产前激素使用率、出生窒息率、EOS发生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生后第1、2、4、5、6天总液体摄入量及肠外液体静脉输注量,以及生后第1天肠内液体摄入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是,这16项因素均不是BPD极早产儿发生Ⅲ度BPD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极早产儿发生BP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出生窒息及EOS发生率,优化呼吸支持策略,增加生后第3~5天肠内液体摄入量,有望降低极早产儿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膜性肾病(MN)是临床上常见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其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并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1],其中病因未明者称特发性膜性肾病(IMN)。IMN患病率较高,起病隐匿,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态势,超过40%的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终末期[2]。西医治疗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配合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及抗凝溶栓药物。大量的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渐进式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65例机械通气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干预组33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综合药物治疗和给予系统的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渐进式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握力及一次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渐进式早期康复训练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提高一次脱机成功率;加速患者的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降低患者ICU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因双上肢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3年余,泛发1年余,无自觉症状于2016年11月9日于我科就诊。3年多前患者左上臂伸侧出现米粒至甲盖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无瘙痒等不适,自述饮酒及受热后局部颜色加深,后逐渐泛发至双上肢伸侧,1年多前患者颈部、躯干、双下肢亦出现类似红斑,以胸部及背部为重。患者无高血压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未服用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  相似文献   
6.
7.
查阅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实验机制研究、临床研究3个方面进行阐述,系统整理了运用普通针刺、电针、火针、灸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及针灸结合等其他综合疗法对BPH的治疗效果,认为针灸疗法具有“疗效突出、性价比高、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并对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作简要分析,以期完善试验研究,为针灸治疗BPH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心肾相交"是指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降于肾。Klotho作为肾精的物质基础,在生理功能上与肾精作用相同,二者均秉承于父母,具有抗衰老、主生殖和生长发育、保护骨骼调节钙磷代谢等功用。Klotho衍生物可溶性Klotho(soluble Klotho,sKlotho)延续了Klotho的生理功能,并参与调节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代谢,抑制钙离子沉积,调节脉道,保护心血管,具有交通心藏系统的功能。Klotho基因的这种微观调节作用,使得心藏系统和肾藏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加强了中医心肾之间的交互关系,也丰富了中医"心肾相交"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炎1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17日至2020年3月15日湖北省中医院、监利县中医院、蕲春县人民医院、潜江市中医院、洪湖市中医医院、阳新县中医医院、浠水县中医院、大冶市中医医院、汉川市人民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451例,采用“肺炎1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肺炎1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肺部CT情况。结果:共纳入451例患者,其中轻型21例,普通型378例,重型46例,危重型6例。疑似病例6例(1.33%),临床诊断病例168例(37.25%),确诊病例277例(61.4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发热、咳嗽、乏力主要症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恶寒、鼻塞、流涕、打喷嚏、咽部痒、咽痛、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头晕头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稀溏症状发生率显著改善(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热时间3(1~3.25)d。229例患者舌质由红或绛逐渐转为淡红,好转率为75.58%;177例患者白腻苔、厚腻苔、黄腻苔明显变薄,好转率为65.31%。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8(5,11)d。415例(92.02%)肺部CT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病灶面积减小,变薄变淡。达到出院标准430例,临床治愈率95.34%;好转15例;无效3例;死亡3例(0.67%)。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结论:“肺炎1号”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快速稳定病情,阻断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转化;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较好促进肺部炎性反应吸收;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2019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6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20例。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测量颌骨形态、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ANS-PNS距(前后鼻棘点间距)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上颌越前突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大。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Go-Gn(下颌体长度)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下颌越后缩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小。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