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2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1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又称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在儿科并不少见,可发展为房扑、房颤。本文报道11例,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1岁6例,~3岁3例,~7岁2例。其中3例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入院,体检发现心律不齐.其中1例心律不齐反复发生4次  相似文献   
2.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安全性夏共并发症等。方法 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ASD、PDA患儿,在透视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患儿,球囊测量值13~28mm,选择封堵器直径13~30mm;25例PDA患儿。造影测量值2~7.7mm,选择封堵器直径4~12mm。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0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和AS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适合儿童继发孔型ASD及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小儿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2 4小时 ,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球囊测量缺损伸展径为 13~ 2 8(平均 19 3± 4 9)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13~ 30 (平均 2 0 6± 5 1)mm ;2 5例PDA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 2~ 7 7(平均 3 9± 1 5 )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4~ 12 (平均 6 6± 1 9)mm ;8例膜部VSD造影测量VSD直径 3 4~ 8(平均 4 7± 2 3)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6~ 10 (平均 7 8±1 7)mm。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 10例存在残余分流 ,3个月TTE示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各种类型的PDA及膜部VSD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比较同卵双生子间颌骨、牙齿、软组织的差异,初步探讨遗传因素对双生子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12对同卵双生子在正畸治疗前,每对同期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计算机头影测量软件进行软硬组织的定位和测量分析.按Wylie,Jarabak及Steiner等方法进行骨骼和牙齿38个参数测量,按Holdaway等方法进行软组织14个参数测量分析.[结果](1)双生子中颅部及相邻结构存在不一致性前颅底长及全颅长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对颅底长度影响较小;(2)双生子中上下颌骨间关系,前后面高度及软组织间无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对颌骨的生长和软组织侧貌起重要作用;(3)双生子中牙-牙槽骨间,只有UI-NA距离一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时环境因素也影响上颌切牙的位置. [结论](1)遗传因素对双生子颅部及颌面部软硬组织影响较大,导致双生子面部外形相似程度极高;(2)颅底长度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小;(3)上颌切牙的位置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既往临床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汲取ISO9000族标准管理理念的精华,结合东方医院自身特点,探讨建立符合高等中医教育规律,具有自我监控、自我改进能力的中医临床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秦皮甲素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确证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秦皮的方法,并用以研究大鼠口服痛风利灵胶囊后秦皮甲素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HPLC/MS/MS的方法进行血浆样品的测定,色谱柱为Aglient Zobax C18(2.1mm×150m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含5mmol/L甲酸铵)=30∶70,流量为0.25mL/min;柱温为30℃。电喷雾ESI源,多反应监测(MRM):秦皮甲素,[M H] ,m/z 341.27→179.1;替硝唑,[M H] ,m/z 248.3→120.9。8只大鼠,雌雄各半,分别灌胃给予50mg/kg痛风利灵胶囊内容物(含秦皮甲素43mg/kg),于给药前及给药后多点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结果:秦皮甲素的线性范围为12.5~1800ng/mL,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大鼠口服痛风利灵胶囊后,秦皮甲素药时曲线均分别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T1/2为1.21h。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简便、灵敏、特异,适用于大鼠血浆中秦皮甲素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诊断多原发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MPLC)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 的一致性,进而探索AI在MPLC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2019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收治的26例MPLC患者...  相似文献   
8.
患者李某,女,12.5岁.牙齿不齐要求矫治(附图)。 临床检查: 正面观:面部左右对称,面下1/3稍短。 侧面观:颏部后缩,颏唇沟深。 口内检查:恒牙(牙合),左侧磨牙完全远中关系,右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关系.两侧尖牙呈远中关系。深覆(牙合)、深覆盖,下颌中线右偏2.5mm.双侧上颌侧切牙扭转60°上中切牙前突,上前牙排列不齐,上牙弓Ⅲ°拥挤。2舌向错位,下牙弓Ⅱ°拥挤。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正畸对双颌前突患者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的影响。方法 :对 2 4例广东双颌前突患者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 ,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 ,并对矫治前后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长度明显增加 ,上下颌骨间关系无明显变化。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 2、前后面高明显增加 ,但前后面高间的比值及反映下颌平面倾斜度的MP FH无明显变化。 3、上下磨牙高度随前后面高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4、上前牙高度明显增加 ,下前牙高度明显减小。结论 :本组病例治疗中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较好控制 ,未表现出不利的垂直生长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简单固定矫治器 (“2× 4”矫治技术 )对替牙期前牙反的矫治作用。方法 :样本为 18例替牙期前牙反 ,恒磨牙呈中性或轻度近中关系 ,下颌可退至切对切 ,轻、中度凹面形。采用“2× 4”矫治技术合并Ⅲ类牵引 ,平均治疗时间为 6个月 ,治疗开始和完成时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其软硬组织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相对于颅底未见显著变化;;下颌相对于上颌的矢状位置(ANB角、wits值)发生显著改善;;下前面高(ANSMe)增大。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明显;;矫正了前牙的覆、覆盖;;同时;;软组织面凸角(NsSnPos)明显变小、上唇基角(SN’Sn)明显变大、H角变大;;软组织凹面形改善。结论:早期采用“2×4”技术合并Ⅲ类牵引可以有效矫治替牙期前牙反;;改善下颌相对于上颌的矢状位置关系及凹面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