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启辉  申继清  王健  冷静 《重庆医学》2011,40(36):3643-3645,3649
目的研究成团泛菌脂多糖(LPSp)作为狂犬病疫苗佐剂的可行性。方法将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LPSp对照组(注射LPSp)、狂犬病病毒蛋白组(注射狂犬病病毒蛋白)、LPSp实验组(注射LPSp和狂犬病病毒蛋白),分别在第0、7、15、21天经背部皮下免疫接种共4次。在免疫接种后第7、14、21、30、45、60天采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分离血清,末次采血后处死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狂犬病病毒IgG,并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指数等检查。结果免疫接种4次后,LPSp能明显增强狂犬病病毒蛋白免疫小鼠产生IgG的能力(P<0.05);实验期间各组小鼠未发现明显异常表现,体质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和脏器指数等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LPSp对狂犬病病毒蛋白具有较好佐剂效应;在本实验条件下,LPSp对小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制备穿膜肽-抗体-微球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交联法将穿膜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CPPs-EGFP)、牛血清白蛋白微球(BSA-NS)、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分别采用一次偶联法和二次偶联法两种交联方案进行共价交联,采用还原和非还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荧光法评价穿膜肽、抗体、微球间的交联。结果:两种交联方案制备的穿膜肽-抗体-微球偶联物,SDS-PAGE还原电泳均可见在低分子量端形成三条蛋白条带,非还原电泳均未见条带;在不同激发波长的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微球表面分别发出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结论:应用SP-DP交联剂,无论是一次偶联法还是二次偶联法均能够将穿膜肽、抗体、微球有效地进行偶联,为进一步研究穿膜肽-抗体-微球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革兰氏阴性非致病成团泛菌脂多糖(LPSp)联合乙肝表面抗原(HBsAg)对孕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孕鼠(共产胎鼠368只)随机分为5组各10只,联合低剂量组肌注HBsAg 100μl+LPSp 5μl,联合中剂量组肌注HBsAg 100μl+LPSp 15μl,联合高剂量组肌注HBsAg 100μl+LPSp 25μl,HBsAg组肌注HBsAg 100μl,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100μl,测量各组胎鼠体质量、身长及胎脑重,采用ELISA法检测孕鼠血清中IL-4I、L-6及IFN-γ的含量。结果联合各剂量组IFN-γI、L-4I、L-6水平均明显高于HBsAg组及对照组,且呈浓度依赖性;HBsAg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各组胎鼠体质量、身长及胎脑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PSp能有效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有望在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预防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体医疗废物属于民法上的物,其原始所有人是患者本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履行通知?保管等义务,并行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定职权?  相似文献   
5.
在患者罹患的是治愈率比较低的疾病的情况下,且医疗过程中又遭遇了医生的疏忽,最终造成患者死亡或者其他后果。根据传统因果关系法则,患者无法证明所遭遇的损害是因为医生的过失所造成的,故难以获赔。鉴于这种案件的不公正性,有学者提出了机会丧失原则。在该框架内,单纯机会丧失学说是在没有改变传统因果关系判断法则和证明中盖然性要求的前提下,转变因果关系之“果”的概念,认为机会的丧失是一种损害,使得事实因果关系易于成立,给予患者合理的救济。美国随后的司法实践中,衍生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分别出现了降低盖然性要求的“实质可能性说”和改变传统因果关系法则的“比例因果关系”学说。文章就机会丧失原则进行理论分析,给我国司法界在处理类似医疗纠纷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LPSp作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佐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革兰阴性非致病菌成团泛菌脂多糖 (Pantoeaagglomeranslipopolysaccharide,LPSp)作为佐剂对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诱导小鼠产生抗 -HBs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纯系 (Balb/c)小鼠作为免疫对象 ,经背部皮下免疫2次 ,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 -HBs)滴度。结果HBsAg加LPSp组 ,其抗 -HBs总抗体滴度较单独注射HBsAg明显增高 (P<0.05) ;抗体持续时间可更长。结论LPSp对小鼠抗 -HBs抗体的产生具有增强作用 ,提示LPSp是一种很有潜力的HBsAg佐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健康成人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的均值及分布情况.方法 入选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64例健康成人,常规测定肝肾功能、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等指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结果 5种非胆固醇类固醇总和平均值为1.02 mg/dL,约为胆固醇总量的0.72%,且存在个体差异;与女性比较,男性血清中7-烯胆甾烷醇水平升高(P<0.05),而豆固醇水平较女性低(P<0.01);合成标志物角鲨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吸收标志物豆固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 通过检测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了解健康个体间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冠心病高危人群血脂和胆固醇代谢标志物(胆固醇合成、吸收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59例冠心病高危人群在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4周前后血脂及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角鲨烯/总胆固醇(TC)、链甾醇/TC、7-烯胆烷醇/TC]、吸收标志物(谷固醇/TC、豆固醇/TC、菜油固醇/TC)。根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入选者分为反应好者和反应差者两组。分析两组血脂和胆固醇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的血脂,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反应好者9.4%,反应差者7.4%)外,其它几项均降低,反应好者TC、LDLC下降幅度较反应差者更大(均P0.01)。反应好者中,TC降低幅度与角鲨烯/TC、谷固醇/TC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247,r=0.205,均P0.05),LDLC降低幅度与菜油固醇/TC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193,P0.05);反应差者中,TC降低幅度与豆固醇/TC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388,P0.01),LDLC降低幅度与角鲨烯/TC、豆固醇/TC、谷固醇/TC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280,P0.05;r=-0.517,P0.01;r=-0.32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LDLC的变化在反应好者中较反应差者中明显,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变化差异不大。反应好者中,TC、LDLC的下降幅度与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均呈正相关;而反应差者中则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吴刚  周洁  王启辉  聂振 《广西医学》2012,34(6):653-656
目的构建穿膜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TAT-EGFP)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研究该融合蛋白在体外对人膀胱癌细胞(EJ细胞)和膀胱癌组织的跨膜作用。方法以pEGFP-1载体为模板,设计包含TAT序列的引物,用PCR技术扩增TAT-EGFP基因,扩增产物插入载体pET30a,构建成重组质粒pET30a-TAT-EGFP。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IPTG诱导TAT-EGFP融合蛋白表达。表达产物用十二烷基硫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Ni-NTA Superflow Cartvidge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TAT-EGFP加入培养的EJ细胞和膀胱癌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TAT-EGFP融合蛋白进入EJ细胞和膀胱癌组织的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高表达pET30a-TAT-EGFP重组子,纯化了分子质量约为31 kD的融合蛋白TAT-EGFP。不同浓度的TAT-EGFP融合蛋白对膀胱癌细胞均无明显毒性。TAT-EGFP融合蛋白具有穿过膀胱癌细胞和膀胱癌组织的作用。结论通过对TAT-EGFP融合蛋白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证实TAT的蛋白转导作用,为肽类及生物大分子药物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冷静  郑禹  曾霞  王启辉  卞钊 《免疫学杂志》2006,22(4):390-392
目的 构建CsgA亚单位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纯化的MBP-CsgAⅢ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CsgA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 用PCR的方法从大肠杆菌野生株MC4100株中扩增出csgA基因,连接到pMAL-p2质粒上,构建pZB-aⅢ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XL1-Blue菌中用IPTG,用Amylose Resin纯化系统纯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MBP-CsgAⅢ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大量纯化的MBP-CsgAⅢ融合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MBP-CsgAⅢ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应用该系统能有效表达MBP-CsgAⅢ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CsgA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