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中超声检查在活体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检查在活体肝移植供体、受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活体肝移植供体、受体进行术中超声检查。应用术中超声标记肝中静脉及其粗大属支走行;在切除供肝后检查残肝血流情况;肝脏植入后,检查植入肝脏血流情况。结果45例供体中,44例右半肝移植沿术中超声确定的肝中静脉入口成功切取移植物;1例左半肝移植沿肝左静脉入口成功切取移植物。术中超声诊断残肝门静脉血流不畅1例。45例受体中,术中超声诊断受体肝动脉栓塞3例,流出道梗阻2例,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异常增高4例,门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结论术中超声在引导切除供体肝脏、检测残肝血流及受体肝血流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小RNA-148a-3p(miR-148a-3p)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9(MAP3K9)的靶向调控作用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向对数生长期胃癌细胞株MGC-803转染miR-148a-3p模拟物(mimics组)和阴性对照(NC组),以未转染的MGC-803细胞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miR-148a-3p水平以评价转染效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分别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caspase-3及MAP3K9 mRNA和蛋白水平,同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48a-3p与MAP3K9的靶向作用关系。结果 QPCR结果显示,对照组、NC组和mimics组的miR-148a-3p水平分别为1.021±0.123、1.087±0.196和2.854±0.368,与对照组和NC组比较,mimics组的miR-148a-3p水平升高(P<0.05)。mimics组MGC-803细胞的增殖活力较其余两组减弱(P<0.05)。mimics组MGC-803细胞凋亡率为(15.2±1.6)%,高于对照组的(3.5±0.9%)%和NC组的(4.5±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NC组比较,mimics组的MAP3K9和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调,而Bax和caspase-3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上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AP3K9是miR-148a-3p的直接作用靶点。结论 MiR-148a-3p可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能通过靶向MAP3K9来发挥抑癌作用,调控miR-148a-3p/MAP3K9轴在胃癌防治中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EUS引导射频消融(RFA)联合瘤体内血液抽吸治疗肝血管瘤(HCH)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CEUS引导RFA联合瘤体内血液抽吸治疗的55例HCH患者(共77个病灶)的资料。治疗前均经常规超声及CEUS明确瘤体大小及血供情况,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复查常规超声及CEUS,计算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瘤体容积、瘤体缩小率及治疗后3个月瘤体血供完全消失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治疗时间(31.53±15.89)min,平均瘤体内血液抽吸量(135.36±68.13)ml。术中瘤体内血液抽吸量与治疗前瘤体容积呈正相关(r=0.722,P0.05)。55例HCH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9例(9/55,16.36%)发生轻微并发症。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瘤体容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均0.05),平均瘤体缩小率分别为(48.76±32.58)%及(22.37±35.73)%。治疗后3个月瘤体血供完全消失率为96.10%(74/77)。结论 CEUS引导RFA联合瘤体内血液抽吸治疗HC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可能成为治疗HCH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4.
患者夏××,女,42岁。于1972年发现大便后肛门有小肿物脱垂,能自行还纳。78年在某医院诊断为内痔,行硬化剂注射治疗(药物不详)。治疗后仍脱垂。5年后开始加重。脱垂物逐渐增大且不能自行还纳。1988年7月30日来本院就诊,门诊以“直肠肿块待查”收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央间隙感染学说(shafik 1979)论述了中央脓肿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设计了经直肠内肛隐窝(即感染侵入中央间隙的原发内口处)入路切开引流治疗中央脓时的新术式。通过102例临床观察,近期治愈96%,好转4%;随访3~20个月,远期治愈95%。有效地防止了脓肿的蔓延扩散和后遗肛瘘的形成。证明术式设计合理,符合本病病理特点,手术路径有别于目前国内治疗肛周脓时的其他术式.由于只有一个切口,既切除了原发病灶,又做了充分引流,故手术创面小,疗程短,对肛管组织损伤少,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排便时盆底肌(主要是耻骨直肠肌)不松弛甚至反而收缩,导致排便困难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我们用肛管直肠测压仪作生物反馈法,训练病人的盆底肌功能,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致顽固性便秘患者,效果满意。现将1992年8月至1993年10月资料完整的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牛虹 《淮海医药》1998,16(3):12-13
目的:为解决患有盆底痉挛综合征患消除排便困难症状。方法:应用肛管直肠测压仪作生物反馈法。训练患的盆底肌功能,治疗顽固性便秘。结果:本组26例经3~6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3~10个月未复发,患1~2d自然排便一次,排便顺利,检查排便驰缓反射正常。结论:笔经临床观察,认为盆底痉挛综合征属神经肌肉调节紊乱,是耻-直反射异常所致,利用本法可训练患纠正排便时盆底肌肉异常活动,消除患焦虑心理,促使患顺利排便。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央间隙感染学说(shafik 1979)论述了中央脓肿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设计了经直肠内肛隐窝(即感染侵入中央间隙的原发内口处)入路切开引流治疗中央脓肿的新术式。 通过102例临床观察,近期治愈96%,好转4%;随访3~20个月,远期治愈95%。有效地防止了脓肿的蔓延扩散和后遗肛痿的形成。证明术式设计合理,符合本病病理特点,手术路径有别于目前国内治疗肛周脓肿的其他术式。由于只有一个切口,既切除了原发病灶,又做了充分引流,故手术创面小,疗程短,对肛管组织损伤少,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患者夏××,女,42岁。于1972年发现大便后肛门有小肿物脱垂,能自行还纳。78年在某医院诊断为内痔,行硬化剂注躬治疗(药物不详)。治疗后仍脱垂。5年后开始加重。脱垂物逐渐增大且不能自行还纳。1988年7月30日来本院就诊,门诊以“直肠肿块待查”收住院治疗。入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本科检查:将直肠内肿块拉出肛门外检查,可见肿块呈苍白色10×6×5cm~3,表面有8~10个黄豆大小的乳头状突起,其中二个融合生长,呈一桥状,长约3cm。肿块质地坚韧、光滑,活动度差。肿块基底部分成二个拇指粗细的短蒂,分别连接于齿线部之直肠前壁及右前壁,使整个肿块呈一桥形。拟诊:肛门乳头状纤维瘤。  相似文献   
10.
国内治疗内痔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痔是直肠粘膜下痔内静脉丛瘀血,扩张和届曲而形成的柔软的血管瘤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据国内一些地区普查:痔的发病率占51.69%,成人占70%,其中以内痔为最多占痔患者59.86%。患者常因内痔脱垂、便血、嵌顿疼痛而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关于内痔的治疗国内外一直进行着各种研究。近年来国内中西医肛肠专业工作者,努力继承发掘并用现代医学科学整理提高祖国医学治疗内痔的丰富经验和方法;积极引进应用国外研究治疗内痔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内痔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