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C基因截短的HBV复制与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基因截短型HBV变异体的复制与包装。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人工定点突变等技术构建C基因截短型HBV变异体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HepG2细胞,提取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DNA分别进行Southem杂交,PCR及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结果 经DNA测序及酶切鉴定证实C基因截短型HBV质粒载体构建成功;C基因截短型HBV为复制缺损型,与辅助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可在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HBV各种DNA构型;DNA定量分析提示C基因截短型HBV的包装效率较野生型HBV提高3~40倍。结论 C基因截短型HBV变异体为复制缺损型,单独转染后不能在肝细胞内包装与复制,但在缺失包装信号ε的相应辅助病毒辅助下可有效复制并包装成子代病毒颗粒分泌到胞外,且包装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3岁,因“间断牙龈出血近3年,鼻衄2年余”于2015年1月27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牙龈出血,量少,可自行停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衄,量不多,冷水冲洗及按压后出血停止,患者未予重视。后因鼻衄次数增多,于2013年2月15日在外院住院。血常规:WBC 5.65×109/L, Hb 131 g/L, PLT 81×109/L;凝血酶原活动度(PA)48%;生化:ALT 71 U/L, AST 89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154 U/L, T-BIL 21.7μmol/L,D-BIL 6.9μmol/L, ALB 29.3 g/L,胆碱酯酶(CHE)3191 U/L;HBsAg(+),HBV-DNA 1.55×103 I-U/ml。骨髓穿刺活检示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有成熟受阻表现。胃镜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部B超示肝实质弥漫性病变,门静脉轻度扩张,脾脏较大。初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补充新鲜血浆改善凝血,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药物保肝,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病情好转于3月5日出院。3月14日复查发现 D-二聚体明显升高(878 mg/L),4月22日升高至1171 mg/L,FIB-C 则由2.06 g/L 降至1.88 g/L。腹部增强CT示肝右下叶小片状略低密度,建议除外肝癌;门静脉充盈缺损,考虑瘤栓可能性大;肝硬化,脾大;食管胃底及脾门区静脉曲张。2013年4月26日就诊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查HBsAg(+),HBsAb(-),HBeAg(-), HBeAb(+),HB-cAb(+)。  相似文献   
3.
经皮射频毁损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RFA治疗HCC的安全性。方法:采用RF-2000型射频治疗仪,在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毁损治疗HCC患;通过对术中和术后产生的副作用及并发症的观察,探讨经皮射频毁损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结果:137例(Child A级101例;B级25例;C级11例)患194个肿块(平均直径6.21cm,1.9-14.1cm),共进行了185次治疗,平均治疗1.4次和6.8个点,平均随访10.1mo。术后患肝功能轻度损害,2wk左右多恢复正常;最常见的副作用为吸收热;并发症发生率为7.7%。未发生与RFA治疗直接相关的死亡。结论:RFA是一种HCC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具有适应症广、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评价LHBs在ADV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7例CHB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49例,HBeAg阴性组68例,分别给予ADV 1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96周。采用ELISA法检测LHBs和HBV免疫标志物(HBV-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抗病毒治疗24、48、72、96周后HBV DNA和LHBs转阴率无明显差别(P>0.05),LHBs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对数呈正相关(r=0.827);LHBs A值和HBV DNA拷贝数随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同步下降;在HBeAg阳性组46例中HBV DNA、LHBs转阳率分别为58.7%(27/46)、54.3%(25/4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eAg阴性组68例中HBV DNA、LHBs转阳率分别为48.5%(32/66)、65.2%(43/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HBs是判断HBV体内复制的可靠指标,尤其对判断HBeAg阴性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蛋白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标志性蛋白而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但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够理想,尤其是它不能反映肝癌有无转移,而及早发现微小病灶对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研究者用高敏感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在肿瘤患者的循环血液中查找癌细胞,用于早期发现PHC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这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单独或联合缺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用目标值法(OPC)评价药品有效性.入选72例肝硬化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单独或联合缺乏患者,给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每12 h使用1次,连续使用3d.第2次输注凝血因子结束后1.5h及第6次输注结束后1.5h,检测凝血因子;用药结束后90 d,检测凝血因子抗体.结果 治疗后较基线,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水平分别提高了61.4%,10.4%,16.1%,46.9% (P <0.0001),其反应率(异常凝血因子治疗后恢复正常或与基线比提高30%患者比率)分别为100%,53.8%,76.1%,93.1%.其中,Ⅱ及Ⅹ反应率显著超过目标值75%(P<0.0001);Ⅸ超过了目标值(P=0.511);Ⅶ没有达到目标值(P=0.001).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平均缩短了1.4 s(P <0.0001).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提高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伴食道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肝癌破裂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经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及内镜下止血等综合治疗4例得以有效止血。结论:动脉栓塞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肝癌破裂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广泛用于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肝癌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不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射频毁损(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有明确疗效[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03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和(或)RFA治疗资料,探讨TACE与RFA联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 2 0 0 3年 4~ 5月收治的 5例重症SARS患者中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2 0~ 4 8岁 ,平均年龄 4 2岁。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体温波动在 38~ 4 0℃之间 3例 ,37.2~ 37.5℃之间者 2例 ,均无卡他症状。 5例早期均出现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 >30 min ,其中 2例 36~ 5 0 min。仅 1例肺部可闻及少许湿性音 ,多为呼吸音减低。1.2 流行病学史 3例患者有SARS密切接触史。1.3 影像学特点左肺多发片状阴影 1例 ,右肺大面积实变阴影 3例 ,双肺多发云雾状阴影 1例 ,肺部阴影在发热后3~ 10d内出现。1.4血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