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规MRI特征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突变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患者(58例IDH突变型,27例IDH野生型)的临床及术前常规MRI图像资料。由2名中枢神经影像医师独立依据伦勃朗视觉感受图像(visually accessible Rembrandt images,VASARI)特征集的标准进行影像学特征的定量分析。运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生对影像学特征评分结果的一致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评价IDH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影像学特征的统计学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对于预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的诊断效能。结果:2名中枢神经影像医师VASARI特征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37~0.960)。年龄、肿瘤定位、脑室受累、深部脑白质受累、跨中线、T2/FLAIR不匹配征对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基因突变的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年龄、肿瘤定位、T2/FLAIR不匹配征为独立预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79、0.705和0.840;联合三者对预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基因突变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27。结论:术前常规MRI特征有助于非侵入性地预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患者前循环低灌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由大脑中动脉狭窄引发的症状性ICAD患者,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次数将其分为初发组(n=92)和复发组(n=38),基于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Tmax)阈值Tmax>4 s及Tmax>6 s定量低灌注体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分水岭梗死发生率、Tmax> 6 s及Tmax> 4 s的低灌注体积,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血管狭窄率更高(P=0.003)、分水岭梗死发生比例更高(P=0.037)、Tmax>6 s及Tmax>4 s 的低灌注体积更高(P值均<0.001),其中Tmax>4 s的低灌注体积是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低灌注体积每增加10 mL,95% CI:1.051~1.194,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 CI:0.672~0.839),灵敏度76.3%,特异度63.0%。结论:基于时间阈值Tmax>4 s量化的低灌注体积,是前循环症状性ICAD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预警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国产PICA0.35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TIWI及T2WI图像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100例受试者在PICA0.35T机器及普济医院的SIGNA EXCITE 1.5T(GE公司)磁共振机器上分别进行对照扫描,再由两名医师对采集图像按照有效性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国产PICA0.35T磁共振成像系统图像质量与对照组类似,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国产PICA0.35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正常和所示病理组织具有较好的显示能力,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国产PICA0.35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T1WI及T2WI图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00例受试者在PICA0.35T机器及普济医院的SIGNA EXCITE 1.5T(GE公司)磁共振机器上分别进行对照扫描,再由两名医师对采集图像按照有效性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国产PICA0.35T磁共振成像系统图像质量与对照组类似,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PICA0.35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正常和所示病理组织具有较好的显示能力,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6.
肌肉损伤磁共振成像的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肌肉损伤后磁共振成像(MRI)的信号变化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4只灰兔建立肌肉损伤的动物模型,损伤后即刻、1、3、5、7、10、14、18、22、26、32、38、44天分别行MRI检查,损伤后即刻、1、3、5、7、14、21、35天分别处死1只兔子并进行光镜和电镜。结果MRI表现,肌肉损伤后即刻加权像(T1WI)表现为大片境界模糊稍高信号影响,7天信号强度达到高峰,但境界清楚  相似文献   
7.
以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相关网站为平台,汇集医学影像学、病理学及解剖学图像,进行课程融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建立病例库及在线学习系统。本系统实现了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实时化、多样化、系统化及模拟临床化。学生可以利用本系统学习图像处理、模拟书写报告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可利用本系统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实施以器官系统和病例为主线的课程融合教学。  相似文献   
8.
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在脑胶质瘤外科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30例脑内肿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图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并进行FA值、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结论:DTI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别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垂体高度的断层解剖及MRI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尸体断层标本和MRI对照测量垂体的高度,为垂体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诊断标准、材料和方法:利用35例成人尸体断层标本,在各个断面上测量垂体的高度;在103例成人冠状头颅MRI上测量垂体的高度,并按年龄和性别分为十二组。将断层标本和MRI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断层标本上测量垂体的平均高度为5.3±0.6(4.0-7.6)mm;MRI上的平均高度为5.4±1.3(4.0-8.3)mm。两组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垂体的平均高度为5.3±1.2(4.0-7.2)mm,女性垂体的平均高度为5.5±1.4(4.0-8.3)mm。女性垂体的平均高度大于男性。各年龄组比较显示,2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垂体高度逐渐下降。结论:在MRI诊断中,垂体高度女性≥9mm,男性≥8mm可考虑垂体异常。垂体高度女性大于男性;2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垂体高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常见脑转移瘤原发灶寻找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及影像随诊证实的脑转移瘤患者,其中来源于肺癌53例,乳腺癌23例,消化道肿瘤29例。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ADC值,对不同来源脑转移瘤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是否具有临床价值。结果肺癌脑转移瘤,乳腺癌脑转移瘤和消化道肿瘤来源脑转移瘤实质区ADC值分别为(0.693±0.120)×10~(-3)mm~2/s,(0.857±0.088)×10~(-3)mm~2/s,(0.782±0.150)×10~(-3)mm~2/s,三组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321,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瘤周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630±0.158)×10~(-3)mm~2/s,(1.590±0.238)×10~(-3)mm~2/s,(1.601±0.181)×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2,P=0.631)。结论常见脑转移瘤实质区ADC值与原发灶类型相关。因此,对于难以明确原发灶的脑转移瘤患者,可通过ADC值推测肿瘤来源,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