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血标本进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核酸及EBV血清学检测,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在疾病诊断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5/2020-0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85例患儿病例资料,同时选择40例同年龄段择期手术患儿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法检测外周血中EBV核酸载量,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清中EBV抗体.观察两组患儿EBV核酸载量、衣壳抗原IgM(VCA IgM)、衣壳抗原IgG(VCA IgG)、早期抗原IgM(EA IgM)和核心抗原IgG(NA IgG)、衣壳抗原IgA(VCA IgA)和核心抗原IgA(NA IgA)的表达情况.结果 EBV DNA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75.6%(62/85)及7.5%(3/40).VCA IgM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92.9%(79/85)及5%(2/40),VCA IgG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37.6%(32/85)及15%(6/40),EA IgM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21.2%(18/85)及2.5%(1/40),NA IgG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27.1%(23/85)及20%(8/40),VCA IgA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15.3%(13/85)及0%(0/40),NA IgA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4.7%(4/85)及0%(0/40).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患儿外周血中可检出EBV DNA和特异性抗体,以VCA IgM和EA IgM多见.此外,同一患儿EBV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不吻合时,临床应该联合检测抗原抗体避免疾病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在川崎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底物抗原,分别检测2019年1—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川崎病病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中IgG-AECA的表达情况,其中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者29例.同时选取40例因呼吸道感染发热病儿和30例择期手术病儿作为一般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 急性期川崎病组IgG-AECA阳性率为41.2%(33/80),显著高于一般发热组[15.0%(6/40)]和正常对照组[0%(0/30)];与急性期相比,川崎病病儿恢复期IgG-AECA阳性率[20.0%(16/80)]下降,但仍高于一般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伴有CAL的川崎病病儿急性期血清IgG-AECA阳性率为55.2%(16/29),明显高于无CAL病儿[29.0%(15/51)](P<0.05).此外,IgG-AECA阳性川崎病病儿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血细胞沉降率(ESR)等炎性指标明显高于AECA阴性病儿(P<0.05),IgG-AECA高滴度组病儿外周血WBC、CRP和ESR高于低滴度组(P<0.05).结论 IgG-AECA在川崎病病儿特别是合并CAL病儿中有较高的阳性率,表明其参与了川崎病血管炎及CAL的发生,血清AECA的检测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00例KD患儿及100例健康儿童血小板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压积)、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心肌损伤相关标志物(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MB质量和血浆脑利钠肽)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等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KD患儿在急性期前期即表现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血浆脑利钠肽含量明显升高,其中D?二聚体水平与脑利钠肽含量呈正相关(P < 0.05),此外,常见炎症因子呈现高表达,急性期后期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明显升高,与健康儿童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相比,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时,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脑利钠肽含量升高较为明显(P < 0.01)。结论:KD患儿体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与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别是血浆脑利钠肽的联合检测在KD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含有蛋白转导结构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PTD)和荧光蛋白mLumin的人HMGB1 A盒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PTD-mLumin-HMGB1 A融合蛋白。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ET28a-PTD-mLumin-HMGB1 A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Rosette(DE3)中表达融合蛋白,经Ni2+分离柱纯化PTD-mLumin-HMGB1 A融合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穿膜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PTD-mLumin-HMGB1 A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和纯化了PTD-mLumin-HMGB1 A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能高效地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结论:成功地表达和纯化了PTD-mLumin-HMGB1 A融合蛋白,此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穿膜能力,为更好地研究HMGB1 A的细胞内定位和体内定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是危急重症医学常年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危及危重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患病率不断增加,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免疫调节、抗菌、调节器官衰竭、抗凋亡、抗炎症小体等特性应用于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前研究,其特性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较多联系,该文阐述MSCs治疗脓毒症的相关知识以及目前在体内外治疗脓毒症的相关研究,以探讨MSCs治疗脓毒症新思路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