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83篇
  免费   829篇
  国内免费   449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145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656篇
口腔科学   194篇
临床医学   1759篇
内科学   1138篇
皮肤病学   229篇
神经病学   247篇
特种医学   4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902篇
综合类   3633篇
预防医学   1429篇
眼科学   115篇
药学   1356篇
  13篇
中国医学   1435篇
肿瘤学   32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878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652篇
  2011年   738篇
  2010年   718篇
  2009年   700篇
  2008年   682篇
  2007年   633篇
  2006年   626篇
  2005年   545篇
  2004年   568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375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66篇
  1999年   325篇
  1998年   295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65篇
  1995年   207篇
  1994年   221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肾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78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所有患者肾损害发生情况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可能影响SLE患者发生肾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78例SLE患者发生肾损害46例(58.97%),未发生肾损害32例(41.03%);发生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肥胖,高血压,血尿酸水平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肥胖,高血压,血尿酸水平高是SLE患者发生肾损害的高危因素(OR>1,P<0.05).结论:肥胖、高血压、血尿酸水平是SLE患者发生肾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过表达IL-24对乳腺癌细胞CXCR4表达及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及凋亡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乳腺癌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CXCR4与其配体CXCL12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CXCR4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453和MDA-MB-231中的表达;采用慢病毒稳转技术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过表达IL-24,免疫荧光显微镜、RT-PCR和ELISA检测感染效率;将细胞分为5组:LV-IL-24组(感染过表达IL-24慢病毒)、LV-NC组(感染阴性对照慢病毒)、AMD3100组(采用CXCR4/CXCL12轴阻滞剂AMD3100进行培养)、LV-IL-24+AMD3100组(采用AMD3100进行培养的感染过表达IL-24慢病毒的细胞)、阴性对照组(正常培养的MDAMB-231细胞);Transwell、划痕实验和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实验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侵袭、迁移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XCR4、AKT与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Bax与cleaved-Caspase-3表达。结果:CXCR4与CXCL1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与MCF-10A细胞相比,CXCR4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453及MDA-MB-231中表达明显增加(P<0.05),以MDA-MB-231最为显著(P<0.01)。转染过表达IL-24的慢病毒后,MDA-MB-231细胞IL-24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V-IL-24组、AMD3100组和LV-IL-24+AMD3100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而凋亡率明显提高(P<0.05),LV-IL-24+AMD3100组变化最为显著(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V-IL-24组、AMD3100组和LV-IL-24+AMD3100组细胞CXCR4、AKT与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凋亡相关蛋白Bax与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05),LV-IL-24+AMD3100组变化最为显著(P<0.01)。结论: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IL-24可抑制CXCR4表达,通过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降低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促进其凋亡,联合使用CXCR4/CXCL12阻滞剂AMD3100可显著提高IL-24的上述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香菇多糖抑制三阴乳腺癌(TNBC)的作用机制并采用细胞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与TNBC相关基因靶点,利用TCMID、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查询香菇多糖相关基因靶点。使用Sangerbox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0软件将共同靶点进行可视化处理,筛选核心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利用Metascape软件进行转录因子及相关调控基因特异富集。体外培养小鼠TNBC细胞4T1和人TNBC细胞MDA-MB-231,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观察香菇多糖(31.25、62.5、125、250、500、1 000μg·mL-1)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健康雌性BABLC小鼠sc接种1×106个4T1-Luc细胞构建TNBC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香菇多糖(100、200 mg·kg-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 mRNA表达。结果 数据库及软件分析得到香菇多糖治疗TNBC关键靶点52个,靶点主要涉及PI3K-Akt、AGE-RAGE、HIF-1、MAPK信号通路和肿瘤蛋白多糖相关通路,PPI分析得到VEGFA、STAT3、MAPK1、IL2、TNF、RELA、AKT1、MAPK3、BCL2L1HSP90AA1 10个hub基因。与对照组比较,香菇多糖对4T1和MDA-MB-231细胞存活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0.01),且作用呈浓度相关性;在给药14、21d后,与模型组比较,香菇多糖能够剂量相关性地抑制小鼠TNBC肿瘤的生长,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0.01),21 d抑制率达到(91.9±4.7)%;与对照组比较,香菇多糖给药后能够剂量相关性抑制STAT3和VEGFA的mRNA表达,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 香菇多糖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抑制TNBC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的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至2017年经病理证实的1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毛细胞星型细胞瘤中,5例呈囊实性改变,4例呈实性改变,1例呈囊性伴壁结节改变且结节明显强化。术后病理显示,镜下可见疏松区与致密区双极性分布,且比例各不相同,部分可见血管增生及嗜酸性小体。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多为囊性壁结节型或实性肿块,不同类型的肿瘤镜下显示疏松区与致密区比例不同,强化程度与其毛细血管通透性密切有关,熟悉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并与相关病理联系,可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全基因组层面对大麻(Cannabis sativa)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功能分析,为解析大麻TIFY家族基因功能及其对大麻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已有大麻基因组数据,通过NCBI,PlantTFDB,MEME及TBtool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鉴定大麻中的TIFY家族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组织差异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和可视化作图。结果:该研究共鉴定到大麻TIFY家族基因成员14个(CsTIFY1~CsTIFY14),分属于TIFY,JAZ,ZML和PPD共4个亚家族,其核酸序列长度为365~1 369 bp,编码氨基酸长度为118~442 aa,等电点为4.64~9.96。14个CsTIFYs不均匀的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其蛋白均定位细胞核中。CsTIFYs基因的启动子区具有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可参与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调控。转录组表达热图分析表明,CsTIFYs在不同大麻品种的雌花及同一品种的花、苞片、茎、叶中均存在表达差异。结论:该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到大麻CsTIFY家族转录因子14个,并对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模式进行研究,预测大麻CsTIFYs可能在大麻的JA信号转导通路、非生物胁迫及大麻素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将对大麻中TIFY家族的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大麻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叶酸对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iHa细胞,将其分为5组,分别应用不同浓度叶酸(0.1 μg/ml、1.0 μg/ml、10 μg/ml、100 μg/ml、1 000 μg/ml)干预72 h,记录干预后各组SiHa细胞自噬小体数量;采用qRT-PCR法测定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后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蛋白中Beclin1、LC3及p62 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后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蛋白中Beclin1、LC3和p6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后自噬小体数量比较,1 000 μg/ml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0.1 μg/ml组数量最低,1.0 μg/ml组与10 μ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法测定结果显示,随干预叶酸浓度升高,宫颈癌SiHa细胞中自噬蛋白Beclin1、LC3的mRNA明显升高(P<0.05);p62 mRNA表达水平随叶酸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Western blot法测定结果显示,自噬蛋白Beclin1、LC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叶酸浓度增高而增高(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随叶酸浓度升高而下降(P<0.05)。结论:不同剂量叶酸对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小体形成的抑制效果不同,剂量越低抑制效果越强,高剂量叶酸还有刺激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小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在临床中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12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63例/组。A组接受西医方式治疗(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与统计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并予以对比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疼痛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B组疼痛评分以及临床治疗优良率情况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后,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感,且促进康复,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加强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XB130在鲍温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鲍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鲍温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1例鲍温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鲍温病组织及3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XB130的表达情况。结果:鲍温病多发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但男性的平均确诊年龄低于女性,所有患者中躯干为最常见发病部位。XB130在鲍温病组织中表达降低, XB130在正常皮肤组织及在鲍温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鲍温病多发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男性患者发病普遍早于女性患者,所有患者中躯干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女性患者头颈部发病最多见,男性则多发于躯干。XB130在鲍温病皮损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XB130可能参与鲍温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