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武晏屹  苗明三 《中医学报》2020,35(7):1505-1508
目的:归纳杏仁减毒配伍规律,为杏仁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发掘潜在的药对组合,促进杏仁的开发利用。方法:检索2012—2018年中国知网中关于组方中含有杏仁或苦杏仁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141篇文献,筛选出152首方剂。运用Excel 2013、Clementine 12.0及IBM SPSS Statistics 23为统计工具,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统计处理及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及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等方面的特点。结果:152首方剂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3位中药分别是杏仁(152次,100%),甘草(107次,70.4%),麻黄(78次,51.3%)。频率≥20次的中药药味统计结果为辛(11次,52.4%)、苦(11次,52.4%)、甘(7次,33.3%)。药性主要集中在温(10次,47.6%)。药物归经以归肺经(19次,90.5%)、脾经(10次,47.6%)、胃经(7次,33.3%)等为主。对方剂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计得到含杏仁核心药对组合20个。因子分析中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杏仁为止咳平喘要药,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常与甘草、麻黄、黄芩等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半夏临床外用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19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半夏外用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组方信息,运用Excel 2013、Clementine 12.0及SPSS 23.0软件对筛选出的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半夏外用治疗的疾病,分析半夏外用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①共纳入137篇文献,中药组方共计137首。②半夏外用治疗的疾病主要涉及顺铂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13.14%)、癌性疼痛(11.68%)、哮喘(10.22%)、乳腺增生(8.03%)、妊娠呕吐(4.38%)等。③与半夏配伍应用的高频中药包括生姜(41次,29.93%)、细辛(34次,24.82%)、白芥子(27次,19.71%)、大黄(26次,18.98%)、白芷(26次,18.98%)等;药味以辛(16次,88.89%)和苦(10次,55.56%)为主;药性多为温性(11次,61.11%);归经多集中于脾经(14次,77.78%)、肺经(11次,61.11%)。④关联规则分析共计得到半夏外用配伍的核心组合24个,关联度较高的有半夏-生姜、半夏-细辛、半夏-大黄等,并提取出6个公因子,半夏-生姜的因子贡献率最高。治疗顺铂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半夏-生姜配伍最为常见,半夏-吴茱萸和半夏-丁香配伍次之。结论:半夏外用以治疗化疗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癌性疼痛、哮喘最为常见,且外用时多与生姜配伍以减毒。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到的半夏外用规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大毒中药临床外用方法现状及特点,为外用技术的规范化提供理论支撑,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发生。方法:筛选大毒中药临床外用研究文献,归纳赋形剂、疾病分布、用药剂量、频率、用药时间、疗程,总结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结果:各大毒中药均以糊剂应用广泛,在骨科疼痛性疾病、癌性疼痛等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疗效。不同剂型用药剂量有较大的差别,如川乌、草乌外洗一般在7~15g,热敷在1~5g,穴位给药时每穴0.3g以下;斑蝥外敷3g等。结论:通过大量数据分析,阐明大毒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特点,为大毒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当归是临床常用中药,有"十方九归"之称,尤其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素有妇科"圣药"之说。随着对当归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但目前对含当归中成药的应用特点了解尚浅,对其配方味数、当归的应用形式、入药方式、注意事项等缺少系统分析,故本文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含当归中成药特点进行简单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药源性疾病的大幅攀升,药物外治因其不良反应小、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等优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中药外治应用虽然较多,但是相关外治技术却很少有统一的规范,随意性较强,如外用方法、剂型、手段、用量、时间等,使得中药外治发展缓慢且较为混乱,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临床,也阻碍了中药外治技术的发展壮大。该文就目前中药外治技术的相关规范现状进行探讨,阐明中药外治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外治的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中药外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白芷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B)≥ 30%、类药性(DL)≥0.18、肠上皮通透性(Caco-2)≥-0.4 为筛选指标,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 台(TCMSP)、TTD 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以及人GeneCards 等数据库,筛选白芷的活性成分及 预测其治疗白癜风的潜在作用靶点。将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导入Cytoscape 软件构建白芷治疗白癜风的 “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将潜在作用靶点录入STRING 平台构建靶点间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 DAVID 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 富集分析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亚油酸乙酯、别 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8-氧甲基异欧前胡内酯、油酸乙酯、异紫花前胡内酯等21 个活性成 分,作用于40 个潜在作用靶点。PPI 网络分析得到CASP3、MAPK1、MAPK8、ESR1、MAPK14、AR 等6 个 核心作用靶点。潜在作用靶点参与了细胞凋亡、肽酰丝氨酸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等多种生物过 程;涉及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FOXO 信号通路、HIF-1 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白芷 可能通过调控炎症、细胞凋亡、免疫功能、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以发挥治疗白癜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认为多与肝、脾、肾三大脏器相关,以血脉不通为标,面部或体表色素沉着为主症;西医则认为与家族遗传、种族差异、紫外线照射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疗法多样,主要有预防紫外线辐射、局部增白剂、化学换肤等。此外,中医药在黄褐斑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采用中药内服、局部外用、针灸等。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主要以调控体内抗氧化、内分泌及黑色素代谢为主,虽能一定程度解释作用机制,但对中医药外用调控黄褐斑作用机制的探讨仍存在一定局限。随着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提出及深入研究,NEI网络以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实现整体功能调控的作用得到广泛的验证与认可,本文在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及目前中医药的调控进展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可能通过调节体表NEI网络发挥局部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探讨,以期对黄褐斑的治疗及中药外用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武晏屹  田硕  白明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2020,15(3):361-363,368
在药源性疾病高发的今天,经皮给药成为临床重要给药方式,为了降低皮肤天然的屏障功能对药物吸收的阻碍作用,各种促近皮肤透皮吸收的方法层出不穷,在紧急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显著增大药物渗透率,提高临床疗效。但对于慢性疾病,尤其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日常频繁使用,会一定程度增加皮肤通透性,破坏皮肤天然结构,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导致部分皮肤病的发生。因此本文从皮肤结构、皮肤功能、皮肤障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入手,在深入了解药物透皮吸收原理的前提下,提出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旨在引导患者正确应用药物透皮技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