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分析大鼠上橄榄复合体(superior olivary complex,SOC)胞膜差异蛋白?方法:从 P60健康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的脑组织中,分离出耳蜗核(cochlear nuclear complex,CN)?SOC和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用iTRAQ技术检测SOC区域胞膜蛋白并分析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以剩余脑组织(Rest)作为对照?结果:质谱分析共鉴定到1 937种膜蛋白质,核团间两两比较,确定SOC有14种区域特异蛋白?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提示丙氨酸-tRNA连接酶(alanyl-tRNA synthetase,Aars)?双官能谷氨酰-脯氨酸-tRNA合成酶(glutamyl-prolyl-tRNA synthetase,Eprs)?α-内连蛋白(α-internexin,Ina)和溶质载体44A1(solute carrier 44A1,Slc44A1)等蛋白主要参与神经系统发育?神经传递和突触可塑性,其余蛋白与能量代谢有关?结论:iTRAQ技术分析SOC胞膜差异蛋白,鉴定到Aars?Eprs?Ina?Slc44A1等蛋白参与中枢听觉信息处理,为进一步研究中枢听觉处理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枢听觉处理障碍(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CAPD)是指人或动物的听觉系统处理声音或言语信号能力减弱,导致主体的听觉协调行为发生障碍,后者包括声源定位、优势偏向、听觉模式识别、快速时间处理能力以及在竞争信号下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睡眠姿势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发病的关系,为临床BP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Dix-Hallpike试验,对208例确诊为PSC-BPPV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眩晕的诱发体位、伴随症状、与睡眠姿势的关系及眩晕持续时间等.重点对PSC-BPPV病变耳和睡眠时头部姿势进行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PSC-BPPV诱发体位主要是卧位坐起和躺下,伴随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耳鸣很少,无听力下降,眩晕持续时间很少超过60 s.208例PSC-BPPV患者中125例睡眠时总采取同一姿势(右侧卧85例,左侧卧40例),83例患者睡眠姿势不定.PSC-BPPV病变耳与患者头部睡眠姿势侧别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系数=0.401>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SC-BPPV病变耳与头部睡眠姿势侧别比较(r=0.203,P<0.05),与年龄比较(r=-0.1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习惯性头部睡眠姿势促使耳石沉积在低位耳的后半规管,是导致同侧PSC-BPPV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的发病、临床表现等,避免误诊。方法:对1例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13月龄患儿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出生后3个月开始辗转多家医院,反复多次检查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udiometry,ABR)及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s),结果差异较大,6月龄时配助听器,效果不明显,13月龄时经颞骨CT扫描证实为LVAS。结论:LVAS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极易被误诊,临床如遇有波动性和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sensory noise hearing loss,SNHL),应及早做颞骨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将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作为首选工具,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的可行性。【方法】192例(384耳)高危新生儿,检测AABR(Natus Algo3i听力筛查仪)和筛查型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Madsen Accuscreen听力筛查仪),比较单用AABR、单用TEOAE、AABR TEOAE筛查的结果。筛查未通过的患儿6月龄时作全面听力学评估,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诊断型TEOAE(Madsen901耳声发射议)和1kHz探测音声导抗(Madsen Otoflex 100中耳分析仪),用诊断性实验方法评估AABR的可行性。【结果】AABR组、TEOAE组和AABR TEOAE组未通过率分别为9.4%(36/384)、8.1%(31/384)和7.0%(27/384),三组测试结果差异无显著性(χ2=1.382,P>0.05)。有6例(12耳)确诊为听力损失(3.1%),且AABR组和金标准组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χ2=12.800,P<0.001)。诊断性实验分析示AABR组测试的一致百分率为93.23%±3.57%,灵敏度为0.92,特异度为0.93,漏诊率β=0.08,误诊率α=0.07,Youden指数J=0.85,阳性似然比为13.14,阴性似然比为0.086,ROC曲线下面积Az=0.97,提示其诊断准确性较高。本次调查发现1例复查符合听神经病临床表现。【结论】首选AABR进行初筛,不通过者给予全面听力学评估,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26日,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听力学组正式成立,并在黄山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倪道凤教授代表分会向学组转达批准成立听力学组的消息,向学组大组长、南京医科大学卜行宽教授及各位组员转达了分会对学组成立的祝贺,并对学组未来的工作提出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26日,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听力学组正式成立,并在黄山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倪道风教授代表分会向学组转达批准成立听力学组的消息,向学组大组长、南京医科大学卜行宽教授及各位组员转达了分会对学组成立的祝贺,并对学组未来的工作提出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3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小儿漏斗胸实施Nuss术69例病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疼痛护理进行分组,对照组(未进行疼痛护理组)33例和观察组(疼痛护理组)36例。观察两组患儿术后3 d呼叫疼痛、哭闹、躯体僵硬、有效咳嗽、下床活动人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呼叫疼痛次数、哭闹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χ2=4.01,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2、3天,疼痛评分、呼叫疼痛次数、呼叫疼痛人数、哭闹及躯体僵硬人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天:t=3.05、2.55,χ2=5.01、4.48、4.21;第3天:t=2.77、6.45,χ2=5.52、6.01、4.41,均P〈0.05),有效咳嗽及下床活动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天:χ2=4.32、6.64;第3天:χ2=6.78、5.89,均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后疼痛各阶段,均可辅助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NHS)大多采用"两步法"——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听性自动脑干反应(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上述方法操作简便快速,能客观识别患儿单侧或双侧永久性中重度以上听力损失,回顾性分析显示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0.92和0.98[1]。  相似文献   
10.
1996年,Starr将具有"听性脑干反应不能引出或严重异常,耳声发射能引出,言语识别率相对听力不成比例下降"等特殊临床表现的一组听力障碍患者,命名为"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0多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国内外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2008年6月,意大利科莫举行的国际新生儿听力筛查会上,美国科罗拉多州儿童医院的Deborah Hayes教授组织专家对该病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将听神经病改称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更能代表本病的特征。会后Deborah Hayes教授组织专家们编写和出版了《婴幼儿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诊疗指南》一书,书中还编入了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该病认识的阐述。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婴幼儿听神经病,规范我国婴幼儿听神经病的诊疗工作,经与DeborahHayes教授协商,该书的翻译和出版权被授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对指南进行了翻译。现将《婴幼儿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诊疗指南》翻译稿刊登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在指南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倪道凤、卜行宽和李兴启等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参与此项工作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的同仁们尽心尽力,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指南的翻译和审校工作得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吴展元教授耐心和细致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