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对老年患者腰椎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手术的114例患者(≥70岁)的病例资料,将术后谵妄发病与既往病史、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输血量、融合节段数以及实验室数据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腰椎术后共有13例患者出现谵妄,发病率为11.4%,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病率较高(P=0.043),与对照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P<0.001)、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P=0.013/0.005)及术后白蛋白(P =0.002)均偏低.[结论]术后谵妄高发于老年患者中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同时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偏低与术后谵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从桡骨远端骨折课堂教学出发,探讨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从介绍骨折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依据等共同点开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骨折类疾病的特征;通过阐释桡骨骨折部位的解剖特点把握该病的特征;以病因病机、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为讲授主线,突出重点;通过讲解中医和西医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上所适宜的时机,说明诊断与治疗应中西医结合,因人施治。同时以教师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把静态抽象的教学变得动态直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病的特征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建立理想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动物模型并评估脊髓及膀胱状态.方法 1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6只,实验组(T9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1O只,记录每日实验组大鼠手法排尿量等情况以评估SCI后NB恢复情况,术后2周使用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膀胱内压以评估大鼠膀胱状态.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后1d、5d、1Od、13d、14d时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术后16d实验组大鼠尿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后一周内,大鼠手法辅助排尿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术后一周后,大鼠辅助排尿量逐渐减低并于两周时渐渐稳定.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在最大膀胱压、膀胱基础压、排尿阈、收缩间隔、膀胱容量、排尿效率的参数值分别为26.60士4.31 mmH2O、21.66±2.56 mmH2O;11.66士1.33 mmH2O、14.72士2.65 mmH2O;20.46±0.52 mmH2O、16.99±0.81 mmH2O;1.36士1.58 min、2.02±0.36 min;0.82士0.15 mL、2.20士0.24 mL;92.67%±1.97%、25.33%士4.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9水平脊髓全横断损伤制作的NB大鼠模型可操作性强,易量化、可重复,在正确积极的术后护理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使用术后SCI大鼠手法排尿量的变化判断脊髓恢复情况,并以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大鼠在膀胱连续灌注下的膀胱压力变化来评价其膀胱状态客观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nucleoplasty,PCDN)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3月我科采用PCDN治疗颈椎病患者295例,其中颈性眩晕患者92例,61例获得2~3.9年(平均2.7±0.52年)随访,男性20例,女性41例,年龄33~81岁,平均(57.28±10.55)岁,采用改良颈性眩晕及伴随症状评估量表评价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61例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的平均改良评分分别为21.75±1.76、25.00±4.00、24.82±4.38、24.64±4.12分,均较术前(18.06±3.25分)明显上升,有效率分别为96.7%、75.4%、72.1%、72.1%。末次随访时,眩晕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的患者占72.1%(44/61),其中治疗节段包含C3/4或C4/5节段者43例(C4/5 30例,C3/4 4例,C3/4、C4/5 9例);C5/6、C6/7 1例。4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前后眩晕症状复发,复发率占6.6%,其中3例予以保守治疗,另1例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经治疗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17例随访无效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前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5例患者年龄偏高,术前均合并有高血压病3级;其他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利用PCDN治疗颈性眩晕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选择C3/4和/或C4/5节段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椎间盘代谢受许多因素影响,探讨静水压对人体腰椎间盘的一氧化氮产生及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1998-05/2000-03在日本国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骨科收集后方腰椎椎间盘摘除术所获标本69例样,样品切成1.0~2.0mm碎块后,3与1mL不含碳酸氢钠培养基DMEM一同装入2.5mL塑料注射器中,再放入37℃充满蒸馏水的能够培养椎间盘组织的装置,分别提供0.1,0.3,3MPa气压。蛋白多糖合成由35S-硫酸盐结合率来测定。无活性、稳定的一氧化氮的最终产物亚硝酸盐浓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0.3MPa蛋白多糖合成最高,约为0.1MPa的1.3倍;3MPa抑制蛋白多糖合成率。但静水压对一氧化氮的产生起着逆转效应。在0.3MPa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和0.1MPa的相比略微降低,而3MPa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量,约是0.1MPa的1.34倍。结论:人的突出腰椎间盘组织诱导一氧化氮产生,其一氧化氮产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改变与静水压有明显的相关性。高负荷静水压(3MPa)增加一氧化氮产生量而减少蛋白多糖合成。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在人体腰椎间盘静水压环境下基质金属蛋白酶产生中一氧化氮发挥的作用。如果在椎间盘代谢中一氧化氮的作用得到明了,提示可用特异性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或一氧化氮的药物阻止或延缓腰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中晚期中青年股骨头坏死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04/2007—0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收治的ARCO分期为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8例(49髋),平均年龄38-3岁。均行髋关节表面置换,单侧置换27例,双侧置换11例。随访1~3年,无需要进行翻修的病例;置换后均无感染、脱位及神经和血管损伤,未发生股骨颈骨折;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移位,股骨近端、髋臼无骨吸收和骨溶解;置换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从置换前平均31.7分增至93.5分,证明髋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中晚期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及3节段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双节段或3节段Hybrid手术108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住院患者,根据手术节段数目不同将患者分为双节段组52例和3节段组56例,其中双节段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35~67(45.94±14.67)岁;3节段组男23例,女33例,年龄32~65(47.54±15.34)岁。比较两组的结局指标,其中临床指标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强度,根据Odom''s评分对一般临床结果进行分级;并通过X线、CT及MRI测量颈椎活动度、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双节段组和3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180(152.30±44.74) min和110~210(165.18±45.86) min,出血量分别为20~100(32.88±8.75) ml和20~150(34.64±10.63) 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NDI、JOA、VAS、Odom''s评分较术前有较大改善(P<0.05),NDI、JOA、Odom''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3节段组高于双节段组。两组术后C3-C7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切口顺利愈合,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骨融合率分别为43例(82.69%)和45例(80.35%);双节段组出现2例邻近节段骨质增生,3节段组出现3例邻近节段骨质增生、1例邻近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此外,3节段组有1例融合器松动,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应用前路Hybrid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既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极大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同时也证实了Hybrid在多节段颈椎间盘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相邻非责任节段失稳颈椎病患者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失稳节段的影像学变化。方法:2005年7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且术后随访36个月以上的43例颈椎病患者中,9例术前存在置换相邻节段失稳,男4例,女5例;年龄26~43岁,平均33.5岁。术前JOA评分为7~13(10.16±3.17)分,颈痛VAS为1~7(4.3±2.7)分。术前均经颈椎正侧位与屈伸动力位X线片及颈椎MRI证实存在手术相邻节段影像学失稳,但为非责任节段。C4/5置换、C5/6失稳1例;C5/6置换4例,其中C4/5失稳3例,C6/7失稳1例;C6/7置换、C5/6失稳2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C5/6与C5/6、C6/7各1例,均为头端相邻节段失稳。术后1周及术后3、6、12、24、36个月行JOA评分、颈痛VAS评分及Odom评分评估手术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6、12、24、36个月在颈椎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失稳节段、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及颈椎曲度。结果:术后1周JOA评分、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12、24、36个月JOA评分、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3个月时Odom评分均为优6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为77.8%;术后6个月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12、24及36个月,Odom评分均为优7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3、6、12个月置换节段、失稳节段的活动度和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36个月,失稳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各时间点C2~C7活动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松动、移位及下沉。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临床疗效良好,能逐渐改善年轻颈椎病患者置换相邻节段的影像学失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