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节性甲状腺肿简称"结甲",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导师李文东主任中医师主张从痰论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体质以气郁质、阴虚质居多,气郁阴虚痰阻是基本病机,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活血滋阴化痰,自拟理气滋阴化痰方治疗此病,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分析一例典型验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300例新诊断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记录2组一般资料,依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记录2组腰围、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肝功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脂指标(TG、TC、HDL-C、LDL-C)及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合并NAFLD组124例,单纯T2DM组176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痰湿郁阻证占比明显高于T2DM组(P<0.05),其余分型占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腰围、BMI、TG、TC、FC-P、HOMA-IR均显著高于T2DM组(P均<0.05),其余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TG、HOMA-IR。结论痰湿郁阻证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最常见证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患儿72例,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其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无效率为2.78%,总有效率为97.22%;且所有患者均没有并发症产生。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具有操作方法比较方便、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视野非常清晰等特点,采用该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且没有并发症产生,值得在临床中大量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5.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危及全身各个器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对严重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效果有限。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调控VSMC来逆转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VSM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糖尿病中的表型转换特点与VSMC调控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国产罗红霉素的杂质谱情况,并与合成工艺相关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欧洲药典7.0版罗红霉素有关物质方法对国产样品进行分析,使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C18色谱柱(150 mm×3.9 mm,5μm),以0.52 mol·L-1磷酸二氢铵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8.5→100)调节p H至4.3]-乙腈(74∶26)为流动相A,以水-乙腈(30∶70)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50 min,100%A;50~51 min,100%A→90%A;51~80 min,90%A;80~81 min,90%A→100%A;81~100 min,100%A),色谱柱温15℃,自动进样器温度8℃,检测波长205 nm。以系统适用性对照品对11种已知杂质进行定位,以罗红霉素为外标计算杂质含量。结果:国产罗红霉素中检出的主要杂质为杂质H、杂质F和杂质C。杂质H是影响国产罗红霉素质量的主要杂质。结论:国产罗红霉素的主要杂质H和杂质F与合成工艺中起始反应物硫氰酸红霉素中红霉素B和去甲基红霉素的含量相关;杂质C为反应中间体红霉素(E)肟的残留,通过优化纯化工艺可降低杂质C的含量。国产罗红霉素的合成工艺可有效的去除侧链合成中引入的杂质G、杂质J和杂质K。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水平的变化与肝癌存在、进展、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确定PD ECGF作为肝癌分期、转移及鉴别诊断指标的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 30人 ,慢性肝炎 (CH) 32例、肝硬化 (HC) 2 8例、肝细胞癌 (HCC) 5 3例 (其中手术 5例 )。ELISA测定各组血浆PD ECGF的浓度 ,并对 5例手术标本用S P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癌细胞PD ECGF的表达。结果 HCC(Ⅰ、Ⅱ期 )组血浆PD ECGF水平 (2 99.8± 33.6 0 )pg/ml显著升高 (P <0 .0 5 )。CH组 (2 33.8± 34.0 )pg/ml、HC组 (2 38.0± 2 3.9)pg/ml与正常对照组 (2 2 6 .0± 2 4 .5 )pg/ml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HCC(Ⅰ、Ⅱ期 )与HCC(Ⅲ期 )组 (6 2 7.0± 115 .6 )pg/ml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5例手术标本肝癌细胞PD ECGF表达强阳性 (3 )或阳性 (2 )。癌旁增生的肝细胞PD ECGF弱阳性 ( )。正常肝细胞PD ECGF弱阳性或阴性 ( /- )。结论 血浆PD ECGF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癌进展情况的一种标志物 ,对HCC的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肝细胞癌的生长及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HCC)、慢性肝炎(CH)、肝硬化(HC)与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PD-ECGF的浓度。结果 HCC组血浆PD-ECGF水平最高(515±186 pg/ml),t'检验表明与其它各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t检验CH组(236±30 pg/ml)、HC组(248±26 pg/ml)与正常对照组(226±25 pg/ml)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PD-ECGF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癌进展情况的一种标志物,对HCC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水平的变化与肝癌存在、进展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确定PD-ECGF作为肝癌分期、转移及鉴别诊断指标的临床价值和实用意义,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肝细胞癌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50例,慢性肝炎(CH)68例,肝硬化(HC)43例,肝细胞癌(HCC)62例(手术8例),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PD-ECGF的浓度,并对8例手术标本用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癌细胞PD-ECGF的表达。结果HCC(、期)组血浆PD-ECGF水平(298.60±33.90g/m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H组(233.14±34.92pg/ml)、HC组(238.66±23.67pg/ml)与正常对照组(223.14±24.52pg/ml)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CC(、期)与HCC(期)组(624.52±113.14pg/ml)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例手术标本肝癌细胞PD-ECGF表达强阳性(3 )或阳性(2 ),癌旁增生的肝细胞PD-ECGF弱阳性( ),正常肝细胞PD-ECGF弱阳性或阴性( /-)。结论血浆PD-ECGF水平可作为肝癌分期、转移、鉴别诊断及判断肝癌进展情况的一种标志物,对HCC的疗效观察并指导临床对肝细胞癌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磷酸化蛋白pERK1/2、pAKT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意义以及它们用于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癌旁正常黏膜pERK1/2、pAKT表达模式,13例腹部创伤手术患者的正常结直肠黏膜做为对照.分析pERK1/2、pAKT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pERK1/2、pAKT表达率从癌灶(65.5%、58.3%)到癌旁(45.2%、44.0%)和对照组(30.8%、15.4%)依次降低,P<0.05;它们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和N分期显著正相关;pERK1/2和pAKT双阳性表达病例、单阳病例、双阴病例的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在趋势上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K1/2、pAKT异常激活是结直肠癌的一个特征变化,二者磷酸化表达水平上调与肿瘤进展、侵袭性增强相关,但是目前的数据尚不支持pERK1/2、pAKT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