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制备纳米聚吡咯(polypyrrole,PPy)/甲壳素复合膜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PPy,与壳聚糖共混并成膜后,进行乙酰化改性得到纳米PPy/甲壳素复合膜(A组),制备壳聚糖膜(B组)及经乙酰化改性得到的甲壳素膜(C组)作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观察等方法对纳米PPy、各组膜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导电性。将3组膜与雪旺细胞体外共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染色、细胞计数、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使用溶菌酶溶液评价膜的体外降解情况。结果纳米PPy合成后,经红外光谱观察,显示在1 543.4 cm~(–1)和1 458.4 cm~(–1)处出现PPy C=C的特征振动吸收峰;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PPy的粒子聚合体直径为100~200 nm。3组膜制备后,红外光谱观察显示,A、C组膜出现乙酰化改性后的1 562 cm~(–1)左右的酰胺Ⅱ谱带特征峰,显示A、C组膜成功乙酰化成甲壳素。导电性检测显示A组膜的电导率为(1.259 2±0.005 7)×10–3 S/cm;B、C组膜均未检测出电导率。扫描电镜观察到A组膜表面有均匀分布的纳米PPy聚合颗粒,对照组光滑平整,显示纳米PPy与壳聚糖共混并改性后成功得到导电纳米PPy/甲壳素复合膜。将雪旺细胞与3组膜共培养,经二乙酸荧光素活细胞染色、可溶性蛋白-100免疫荧光染色及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培养的雪旺细胞存活,功能状态良好;共培养2、4 d后,细胞计数显示A组膜上细胞增殖数量显著多于B、C组(P0.05),显示A组膜表现出比对照组更强的支持细胞黏附增殖的能力。膜的体外降解观察发现各时间点A、C组膜体外降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表明同等条件下乙酰化改性处理的膜降解性能优于壳聚糖膜。结论纳米PPy与壳聚糖可成功共混并顺利乙酰化改性,所得纳米PPy/甲壳素复合膜导电可降解,具有较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肿瘤组织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培养12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以自体肿瘤组织裂解物致敏并诱导成熟制备成树突状细胞瘤苗用于肝癌患者的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12例患者共进行了41次瘤苗治疗.结果 90ml外周血诱导出树突状细胞的数量为1.69×107(1.69×107 ±9.44×106),63.41%(26/41)人次瘤苗注射后出现迟发性超敏反应,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平均随访9个月,在已有肝癌复发转移的4例患者中,1例稳定时间已达17个月,3例肝癌仍有进展,8例行肝癌根治切除术后应用瘤苗进行治疗的患者6例无复发转移征象,2例在治疗期间发现肝内复发进展.结论 自体肿瘤组织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瘤苗可激发肝癌患者的免疫反应,安全可行,无不良反应,可应用于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传统上,该课程的授课一直以线下课堂授课为主,但由于课程本身的难度较大,加之断层解剖学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较扎实的人体解剖学基础,导致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皆差强人意[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逐渐兴起,以互联网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在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2].但在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中,尤其是断层解剖学这样一门边缘性小众化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国内外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还不多,笔者利用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人体断层解剖学在线课程,将学习断层解剖结构分为既相互联系又呈逐步上升递进的"学""识""用"3个阶段,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授课相结合,书本理论学习、实验室标本观察和临床运用相结合,线上过程考核与线下理论考核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三段三阶"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人体断层解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幼年大鼠臂丛根性损伤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幼年大鼠臂丛损伤动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只幼年(P18)SPF级SD大鼠,手术撕脱实验组大鼠左侧臂丛根(C5~C7),造成大鼠臂丛根性撕伤,观察大鼠行为学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SD大鼠行为学出现明显异常,并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数量上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可成功构建幼年SD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为分娩性臂丛损伤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6.
热休克蛋白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对树突状细胞(DCs)成熟的影响,同时对其形态学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从肝癌组织中提取HSP(gp96 )抗原肽复合物;肝癌细胞进行热休克处理诱导其表面表达HSP,再用DiI荧光标记;将两种HSP与DCs混合培养,动态观察DCs捕获抗原和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情况下热休克蛋白对DCs成熟表型的影响。结果:使用DiI标记的方法良好地显示了DCs摄取抗原的形态学变化;DCs通过直接接触、包绕、形成囊泡和伸出伪足且末端形成囊泡4种方式摄取抗原;热休克蛋白可促进DCs成熟表型的表达。结论:DiI是适合DCs形态学研究的良好的荧光标记物;DCs捕获抗原有4种不同方式;不同热休克蛋白均可促进DCs成熟,但提取的热休克蛋白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艾灸足三里穴对人体部分免疫机能影响的观察杜玉川,李东印,梁彬,姜国琴(沈阳军区大连第二疗养院检验科116013)李宝山(沈阳军区大连第二疗养院理疗科116013)艾灸足三里穴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在临床上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和人们健康的恢复有何作用?过去...  相似文献   
8.
胃癌患者临床病理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关系 ,为腹腔化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细胞学方法检测 74例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 ,并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结果 当肿瘤浸透浆膜、浆膜受浸面积大于 10cm2 、肿瘤为低分化腺癌、弥漫型生长时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腹腔游离癌细胞与肿瘤的低分化、弥漫型生长、浸润浆膜的范围等临床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效应,探讨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 .方法 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第6天加入肝癌细胞BeL-7402的冻融抗原并以联合细胞因子鸡尾酒法[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1β+前列腺素E2(PGE2)]诱导成熟,对照组仅以鸡尾酒法诱导成熟.24 h后收获D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成熟表型CD80、CD83、CD86和LHA-D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IL-12的分泌,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其诱导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 联合细胞因子可诱导的DCs成熟和IL-12的分泌(P<0.05),成熟的DCs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抗原负载组DCs可诱导效应细胞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特异性杀伤作用(P<0.05).结论 抗原负载的DCs可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提示以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l/L浓度5-Fu-PLA-NP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杀伤效应,并计算出2种药物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5-Fu-PLA-NP的体外累积药物释放率在7d时为75.7%,10d时达94.3%;5-Fu的杀伤效应在1~7d时呈时间依赖关系,7d后进入平台期;5-Fu-PLA-NP则在1~10d均呈时间依赖关系;7d时两者在不同剂量的杀伤效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Fu-PLA-NP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药物对人胃癌与结肠癌细胞的有效作用时间;并且载药纳米微粒没有降低5-Fu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