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目的 建立一项简单客观地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白天嗜睡的方法.方法 先制作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并用于醒觉维持试验(MWT) . 10例OSA患者和5名正常人进行2次相隔约1 h的MWT.记录睡眠多导图包括脑电图、眼动图和下颌肌电图.结果 建立了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由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检测的醒觉维持时间与睡眠多导图所检测的一致.OSA患者的醒觉维持时间是(21±7) min明显小于正常人(38±2)min(P<0.01).结论 在MWT试验时,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可代替复杂的睡眠多导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男性患者QRS波时限(QRS duration,QRS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513例T2DM男性作为病例组,从同期该院体检中心选择513例年龄完全匹配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记录心电图和生化指标,采用1985年Forster提出的公式估算血清离子钙(ionized calcium,iC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指标;Pearson相关分析QRSd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以QRSd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线性回归分析QRSd的影响因素,为避免共线性,血清总钙(total calcium,tCa)、iCa分别代入不同模型。结果:病例组QRSd、tCa、iCa小于对照组[分别(83.85±9.18)ms vs.(86.55±9.35)ms,(2.28±0.10)mmol/L vs.(2.32±0.11)mmol/L,(1.17±0.05)mmol/L vs.(1.18±0.06)mmol/L;P < 0.01],心率(heart rate,HR)大于对照组[(74.07±10.97)次/min vs.(70.78±10.25)次/min,P < 0.01]。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QRSd与tCa、iCa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17、0.12、0.07,P<0.01或0.05),与HR、病程和年龄呈负相关(r分别为-0.16、-0.10、-0.16,P<0.01或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tCa和其他指标为自变量时,HR、年龄、tCa是QRSd的独立影响因素(β分别为-0.14、-0.11、11.61,P<0.01)。iCa代替tCa纳入模型时,HR、年龄、iCa是QRSd的独立影响因素(β分别为-0.14、-0.12、16.63,P<0.01)。结论:T2DM男性QRSd较正常男性缩短,可能与他们HR增快和血钙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项简单客观地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患者白天嗜睡的方法。方法先制作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并用于醒觉维持试验(MWT)。10例OSA患者和5名正常人进行2次相隔约1h的MWT。记录睡眠多导图包括脑电图、眼动图和下颌肌电图。结果建立了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由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检测的醒觉维持时间与睡眠多导图所检测的一致。OSA患者的醒觉维持时间是(21±7)min明显小于正常人(38±2)min(P<0.01)。结论在MWT试验时,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可代替复杂的睡眠多导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方法:将该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取非手术方案治疗,实验组采用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评估两组疗效并对比术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远高于对照组的66.7%,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月、12月时病情复发率均为0.0%,同期对照组病情复发率分别为23.3%、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情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朱海锋  郭汝宝  万全庆  孔颖 《新中医》2023,55(14):165-169
目的:观察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病变区域红外热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32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三维调颈手法组、C组为针刀组、D组为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组。4组均治疗3周,比较4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红外热成像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B、C、D组ND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B、C、D组颈部温差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颈部温差减小较B、C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颈部温差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治疗能改善颈椎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三维调颈手法或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