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儿童Ⅰ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ONK)并发横纹肌溶解症(RM)、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例儿童Ⅰ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伴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8 h后患者意识障碍恢复,血肌酸激酶下降,酸中毒纠正,治疗效果显著。结论提高对HONK患者发生RM的认识和常规肌酶谱的动态监测,做好早期诊断以及预防极其重要,是RM合并急性肾损伤治疗的关键,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横纹肌溶解症的表现可能会被T1DM本身严重的病情掩盖而导致临床漏诊,故建议对T1DM患者应常规检测磷酸肌酸激酶以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一种术少见的紫绀型先心病,区内尚未见报道。自1991年3月以来,我院手术纠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均死亡。我们体会到吻合口大小,术后肺静脉及肺动脉压力必要的监测,以及畸形是否完全纠治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逆行灌注下低温室颤法在重症心脏瓣膜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实验组(36例)在心脏手术中持续心肌逆行灌注下发生室颤,对照组(43例)在保持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对比两组各临床观察指标,并观察各时点冠状静脉窦血和术后静脉血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各死亡两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情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相应各时点CK、CK-MB、cTnI的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输血及血尿发生率方面的比较两组则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温室颤法由于不阻断心肌血流即使发生长时间室颤,仍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提供了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低温室颤法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中低温室颤法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降至中低温(27~28℃)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均保留二尖瓣后瓣;同时行三尖瓣Devaga或Kay法成形;左房血栓清除术。结果术后无一例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有利于心内手术的操作,尽可能保留后瓣,积极纠正三尖瓣关闭不全,对于提高手术疗效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二级医院的出路问题是近几年业内的热点话题之一.一些规模小、实力不强的二级医院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何适应新形势,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制定战略规划等,是二级医院面临的严峻课题,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探讨在新形势下二级医院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心包的改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收治的3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临床资料,年龄1~17岁,平均年龄(8.12±7.05)岁;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18例。其中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5例,重度17例。二尖瓣脱垂2例,瓣叶裂24例,二尖瓣环扩大32例。患儿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自体心包行改良二尖瓣成形术,同时矫正合并心血管畸形;术中均采用经左心室注水试验、心脏复跳后再次检查及停体外循环后测左房压等一系列方法评价成形效果。结果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1例,于术后第2天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1例痊愈出院,完整随访28例,时间6~72个月,平均(42.10±9.50)个月。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心功能Ⅱ级,于术后1年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除2例再次手术患儿外,其余获访患儿NYHA心功能评级均保持在I级,5年生存率96.8%,再手术率6.25%。结论应用自体心包的改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尖瓣关闭不全具有预防后瓣环扩张和保留前瓣叶及其瓣环部分生长潜力的优点,同时能够保证二尖瓣开口的柔软性,再手术率相对较低,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Y型连接头应用于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自2005年7月~2007年9月接受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20例膜周部VSD患者,随机分为Y型连接头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按2004年国内制定的VSD封堵术治疗指南进行,治疗组在指南的基础上于导管和输送器末端连接Y型连接头。结果:治疗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0%。对照组的出血量明显多于治疗组(P<0.01);2组的手术时间和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Y型连接头应用于VSD封堵的介入治疗可以很好地解决术中出血问题,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6岁,2006年4月12日因发现心脏杂音36年,劳累性心悸、气促4个月入院。患者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有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因经济困难,未予治疗。患者近4个月来走路稍快即出现心悸、气促,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曾有下肢水肿,但无发绀,用利尿剂治疗有效。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扩大,HR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胸片:心胸比例0.64,肺动脉段呈半球状显著凸出,主动脉弓增宽,肺呈充血征,侧位片可见心后三角变窄。心脏B超示PDA(窗型),直径9.5mm;肺动脉压110mmHg(1mmHg=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自体氧合机血的方法,进行双瓣膜置换术加改良迷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全组27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施行手术。鼻咽温度降至中低温(26~27℃)维持,术中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通过压力和容量控制的冠状静脉窦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完成心内主要操作后复温,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结果 27例全部存活,术中出血量少,未发生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及脑栓塞。随访4~26个月,其中22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偶发房扑2例,经服用乙胺碘呋酮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中低温体外循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下的双瓣膜置换加改良迷宫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历时缩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低温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A组)和浅低温不停跳组(B组)各30例。各组分别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手术后24 h抽取动脉血检测肌酸磷酸肌酶(CK)、心肌型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心肌肌钙蛋白T(cTnT)指标,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24 h各时点A组和B组的CK、CKMB、LDH、Lac、cTnT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电镜扫描发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仅在体外循环120 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结论中低温诱导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