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17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病史、入院后首次的实验室检查等资料。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所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n=123)和死亡组(n=50)。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估NLR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对相关变量行Cox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enter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NLR患者的1年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患者的NLR、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均显著升高(U值分别为4660. 0、4994. 5,t=-9. 209,P值均0. 001)。NLR与CTP评分和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363、0. 410,P值均0. 001)。NLR、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 52、14. 26,AUC分别为0. 758、0. 854,二者联合其AUC可增加至0. 86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NLR组(NLR≥3. 52)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水平NLR组(NLR 3. 52)(χ~2=36. 602,P 0.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NLR≥3. 52是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确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1例,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患者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n=126)和死亡组(n=55),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RDW、NLR、MELD水平差异,运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RDW、NLR患者的1年生存率变化。最后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对RDW、NLR、MELD评分进行联合,评估多变量联合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价值。结果:181例随访1年死亡55例,存活126例,死亡组入院时NLR、RDW、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显示,NLR、RDW及MELD评分是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DW、NLR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65%、2.58、16.6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2、0.764、0.862;MELD评分联合NLR的AUC为0.870,MELD评分联合RDW的AUC为0.876,MELD、RDW、NLR三者联合的AUC提高至0.884。结论:MELD、RDW、NLR三者联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MELD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合评价妊娠期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在数据库中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8篇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共678例.替比夫定组婴儿在出生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7,95%CI (0.17,0.43),P<0.00001 ; OR=0.14,95% CI (0.06,0.32),P<0.00001];婴儿随访6个月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6,95% CI (0.02,0.22),P< 0.00001 ; OR=0.05,95% CI (0.01,0.25),P=0.0003];婴儿随访12个月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 CI (0.03,0.56),P=0.007;OR=0.08,95% CI (0.02,0.37),P=0.001];替比夫定治疗前两组孕妇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12,95% CI (0.00,0.24),P=0.04],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92,95% CI(-4.90,-2.95),P<0.00001];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在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婴儿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2,95% CI (0.68,4.38),P=0.25;OR=0.69,95%CI(0.04,11.24),P=0.80].结论 高HBV病毒载量的孕妇服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51例HCV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外周静脉血,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合肥地区HCV患者中共检出4种基因型,8种基因亚型,以1b型最多占68.12%,其次2a、2i型占12.75%、10.36%,3a、3b、6a、6n、6v均有分布。各基因型在不同性别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基因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60岁年龄组,基因型分布最为广泛;在时间分布上,早期HCV基因型较为单一,主要以1b和2a型为主,近年来基因1b型逐渐减少,2i、3a、3b、6a基因型逐渐增多,总的基因类型增多。经输血、血液透析、母婴传播感染患者基因型主要为1b、2a及2i型,性转播、其他途径(拔牙、纹身、纹眉、穿耳、职业暴露等)传播以基因1b型为主,2a、2i、3a、3b型均有分布,而静脉吸毒患者基因型分布较为广泛,1b、2a、2i、3a、3b、6a、6n、6v均有分布。结论合肥地区的HCV基因分型呈多样化,以1b型为主,其次为2a、2i型,同时存在3a、3b、6a、6n、6v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比较两组治疗第12周和24周的疗效。结果在治疗12周时,两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和ALT复常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治疗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组(36.7%对14.3%,26.7%对6.7%,P〈0.05);在治疗24周时,两组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高于恩替卡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基线ALT水平高的患者更易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疗效相当,但替比夫定治疗患者HBeAg阴转率稍高于恩替卡韦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