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体外诱导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hPSC)来源的类肾体,探讨类肾的结构成熟度、血管化和非肾系分化现象。方法:通过肾上皮分化试剂盒诱导hPSC成类肾,用免疫荧光观察类肾元结构中特异性标志物CDH1、LTL和PODX的表达,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肾小球和肾小管微观结构;第15天类肾移植到SCID小鼠肾包膜下,4周后处死动物,取移植物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法观察移植物中人抗核抗原(human nuclear antigen,HNA)、CDH1、PODX和MECA?32的表达。结果:肾脏特异性标志物CDH1、LTL和PODX呈阳性表达,电镜观察到不成熟的足细胞和肾小管结构;移植后的类肾体积增大,观察到肉眼可见的血管,HE染色移植物内可见红细胞和类软骨组织,HNA、CDH1、PODX和MECA?32呈阳性表达。结论:hPSC可体外诱导结构不成熟的类肾,在体内环境下,类肾可完成血管化并持续生长,但存在大量非肾系结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C14orf166异位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C14orf4166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ela细胞,采用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技术检测基因表达,用MTT、Transwell的方法检测C14orf166蛋白在Hela细胞的异位表达对其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cDNA3.1-C14orf166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Hela细胞中大量表达,初步研究发现重组质粒转染组与空质粒转染组相比,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细胞穿膜数分别为39.6±11.7和25.7±8.6,而细胞增殖能力并没明显变化.结论:获得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14orf166,初步证实C14orf166表达能促进Hela细胞的迁移,为进一步研究c14orf166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对胰腺癌转移相关基因C14orf166进行真核重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组学方法初步筛选其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研究C14orf166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构建人C14orf166的带双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Flag-C14orf166-His,通过脂质体将其转染至人胚肾293T细胞。采用Ni-agrose进行His标签蛋白的pull-down纯化,分离C14orf166的蛋白结合复合体,对蛋白混合物进行SDS-PAGE分析,选择差异条带,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结果在293T细胞中重组表达了C14orf166蛋白,对C14orf166蛋白复合体进行分离鉴定后,筛选出RS8、EFCB9和NRAP3个可能与C14orf166相互作用的蛋白。结论基因重组表达结合pull-down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可以发现新的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了解C14orf166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6.
乳腺癌转移相关蛋白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蛋白,并对所筛选的两个差异蛋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新鲜标本各10例,提取组织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2D PAGE),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点并进行质谱鉴定(MALDI TOF MS)。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乳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Stathmin和Ezrin。结果质谱鉴定出214个蛋白位点。排除胶原蛋白、血清白蛋白及电泳弥散等造成的部分相同蛋白后,筛选出表达差异≥3.0倍的蛋白36个。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Stathmin、Ezrin蛋白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73.5%、47.4% 和78.6%、46.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乳腺癌组织存在多种差异蛋白。Stathmin、Ezrin蛋白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浸润与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7.
刘帅  李沙沙  张登禄 《中国药事》2020,34(5):585-588
目的: 为血余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血余炭""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为关键词,检索1982年4月-2018年9月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 检索到相关文献102篇,其中有效文献24篇。血余炭的药理作用包括凝血止血、抗菌抗炎、促进疮面愈合、血管栓塞及促进毛发生长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血余炭通过自身理化性质、降低环磷酸腺苷含量、抑制细菌生长、降低白细胞介素-6水平、促进疮面表皮细胞及胶原修复、诱发血栓形成、调节毛囊生长周期等一系列机制而实现。结论: 血余炭的药理作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并未详细阐明,还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