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届北京口腔种植长城论坛暨口腔种植联盟联席工作会于2020年11月在北京召开,来自长城沿线15个省市的口腔种植领域的专家和代表1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当前中国口腔种植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对今后发展方向形成了共识。论坛将以长城为基线,传播先进的口腔种植理念和技术,带动口腔种植行业发展。围绕"前牙骨增量后的种植修复远期效果"大会主题进行的学术研讨,收到很好的效果。会议论证了刘洪臣教授主持的《口腔种植牙的保健与维护指南》并广泛征求了意见。北京口腔医学会第四届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常务委员会也同期召开,对2020年口腔种植专委会的工作进行总结,通报了新增青年委员,通过了专委会工作制度并讨论了2021年专委会的工作规划和换届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运而生,并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及工作模式。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医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这必将对医学发展带来新一轮的革新,重新赋予医疗活动更多的可能。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较广,可涉及医疗活动全过程,包括院前管理、院中诊疗和院后康复等等,在医学临床的各个科室也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运用。本文结合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智能诊断、智能诊疗、智能随访、智能门诊急诊全程辅助诊疗系统、智能重症监护、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智能约诊、智能院内就医流程引导等方面的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其效果,为探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芜湖市在1992~2003年间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内容及情况,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比较其防治效果。结果世界银行贷款期间(1992~1998年)实施以大规模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而贷款结束后(1999~2003年)采取感染者化疗 易感地带灭螺等措施的防治策略;贷款期间病情明显下降,但活螺密度有所上升,贷款结束后病情明显上升,但螺情明显下降。结论控制血吸虫病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国产与进口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性能差异. 方法 采用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50例HFRS疫苗接种者血清样本中抗人HFRS IgG抗体含量,分析比较2种ELISA试剂盒的一致性、灵敏性、精密度以及方法学等的差异. 结果 2种ELISA试剂盒的精密度良好,批内变异系数均<5%;2种试剂阳性一致率为100%,阴性一致率为20%,相似率为60%;灵敏性检测结果显示,2种ELISA试剂盒的灵敏性差异较大(P<0.05),国产ELISA试剂盒的灵敏度约是进口ELISA试剂盒的5倍. 结论 国产人HFRS 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灵敏性好,进口ELISA试剂盒特异性好,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盒的精密度均良好,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弓形虫感染对小鼠和人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terine natural killer cells, uNK cells)比例、数量、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探讨uNK细胞在弓形虫感染致早孕流产中的作用。方法 妊娠第6.5天给予孕鼠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建立孕早期弓形虫感染致流产小鼠模型,妊娠第9.5天分离小鼠子宫淋巴细胞。取人正常妊娠孕早期流产新鲜蜕膜组织,分离人子宫淋巴细胞,与弓形虫RH株速殖子体外共培养48 h(弓形虫与子宫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0.5∶1、1∶1、2∶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uNK细胞表型(CD122、NK1.1、DX5)、人uNK细胞表型(CD3、CD56、CD11b、CD27)及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表达水平。磁珠分选小鼠和人uNK细胞,以小鼠YAC⁃1或人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以小鼠或人uN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法检测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分别为1∶1、5∶1、10∶1、20∶1时uNK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 妊娠第9.5天,弓形虫感染组小鼠流产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83.02% vs. 3.51%;[χ2] = 71.359,P < 0.001)。与对照组比较,弓形虫感染组小鼠uNK细胞绝对数量显著降低[(4 547 ± 1 610)个/只 vs.(8 978 ± 3 339)个/只;U = 2.000,P < 0.05]、细胞表面NK1.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74.53 ± 8.37)% vs.(93.00 ± 1.11)%;U = 0.000,P < 0.05]、NK1.1⁃DX5⁃细胞比例显著上升[(20.10 ± 8.03)% vs.(5.04 ± 0.68)%;U = 0.000,P < 0.05]、NK1.1+DX5+细胞比例显著下降[(21.70 ± 12.48)% vs.(45.75 ± 2.26)%;U = 0.000,P < 0.05]、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6.74 ± 1.36)% vs.(8.13 ± 1.90)%;U = 0.000,P < 0.05],但TNF⁃α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67.98 ± 9.20)% vs.(52.93 ± 10.42)%;U = 2.000,P > 0.05]。弓形虫感染组小鼠uNK细胞表现出较强杀伤能力,且杀伤作用随着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升高逐渐增强;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1、5∶1、10∶1、20∶1时,感染组uNK细胞对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2.30%、4.32%、8.12%和12.65%,对照组分别为1.21%、1.63%、2.51%和3.22%。将人子宫淋巴细胞与弓形虫RH株速殖子共培养48 h后,弓形虫感染组人uNK细胞在子宫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弓形虫2∶1组 vs. 对照组:(6.61 ± 1.75)% vs.(17.48 ± 4.81)%;F = 7.307,P < 0.01]、绝对数量显著减少[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12 104 ± 5 726)个/孔 vs.(65 285 ± 21 810)个/孔;H =11.540,P < 0.01]。弓形虫感染组uNK细胞中,CD56brightCD16⁃调节型NK细胞亚群比例较对照组减少(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25.25 ± 5.90)% vs.(36.03 ± 4.51)%;F = 3.213,P > 0.05]、CD56dimCD16+杀伤型NK细胞亚群比例增加[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11.15 ± 2.15)% vs.(7.09 ± 2.24)%,F = 2.992,P > 0.05],两者比值显著降低[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2.37 ± 0.92)vs.(5.58 ± 2.39);H = 8.228,P < 0.05];CD11b+CD27⁃细胞比例显著上升[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30.28 ± 6.91)% vs.(17.48 ± 4.67)%;H = 6.556,P < 0.05],IFN⁃γ [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14.13 ± 1.28)% vs.(15.19 ± 1.64)%;F = 1.639,P > 0.05]、TNF⁃α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54.76 ± 10.02)% vs.(50.33 ±3.67)%;F = 0.415,P > 0.05]。弓形虫感染组人uNK细胞具有较强杀伤能力,且杀伤作用随着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升高逐渐增强;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1、5∶1、10∶1、20∶1时,感染组u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11.90%、28.11%、49.91%和73.35%,对照组分别为11.21%、21.63%、33.51%和48.22%。结论 弓形虫感染对小鼠和人uNK细胞分化和分泌功能产生了不同影响,但均可引起小鼠和人uNK细胞绝对数量减少、杀伤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部队医院医疗服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患者需求,对某区21个医疗机构2008年入院的军内患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征询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医院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实施科学管理,更好地为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2年12月~2006年8月,我院对30例腰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52岁.均经X线、CT、MRI检查确诊为腰椎结核.  相似文献   
9.
为规范和指导新疆医院处置突发生物事件能力建设,及时、有效处置突发生物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生物事件的危害,保护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社会安全稳定,现就新疆医院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处置突发生物事件预案、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医院对突发生物事件的认识和应急处置水平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活化密切相关.在体内,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分化成熟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存在细胞因子网络失调,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单一因子的参与作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和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α干扰素和自细胞介素6共同作用下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完全随机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5/2008-10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外周血标本取自50例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及30例南京医科大学的健康志愿献血者.15份脐血标本取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健康足月顺产的新生儿,产妇及其家属均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无菌采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根据正常人血清中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采用百分位数法求得血清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浓度的95%参考值范围,并以浓度超过此范围为异常升高.取新生儿脐血,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纯化CD34~+造血干细胞,并诱导其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设立6组,分别加入:正常对照血清、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各组血清体积分数均为10%,培养14 d.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表型,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其对T细胞亚群分化率影响.结果:①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及二者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其HLA-DR,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上述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血清对照水平.②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其CD3~+CD8~-IFN-γ~+、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其CD3~+CD8~-IFN-γ~+和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共同作用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产生了异常影响,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并间接影响T细胞亚群的分化,可能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