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7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以氯丙嗪和氯氮平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期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差异特征。方法:选择氯丙嗪和氯氮平维持治疗的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各24例,入组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以及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估。所有被试者以美国GE HDx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3组脑白质完整性(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弥散率DA、径向弥散率DR和平均弥散率MD值)差异区域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氯氮平和氯丙嗪组间PANSS和SSP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FA、DA、DR和MD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氯丙嗪组胼胝体体部和膝部、左侧扣带回和右侧前放射冠FA值显著降低;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膝部及压部、左右前放射冠、左右丘脑后辐射、左侧上纵束和双侧扣带回FA值显著降低;氯氮平组穹窿和左侧内囊后肢DA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膝部及压部、左右前放射冠和左右丘脑后辐射DR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和膝部、左右前放射冠和左侧丘脑后辐射MD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丘脑后辐射FA值与PANSS阳性分呈负相关(r=-0.697,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期仍存在脑白质完整性损伤,氯氮平治疗患者更为广泛,这可能是患者病情较难控制的病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ndersen-Tawil综合征(AT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TS患者的临床表型。结果本例患者男,17岁,表现为低位耳,反复发作运动、饱食或无明显诱因下非对称性肌无力,入院期间肌无力发作时伴血钾降低;动态ECG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MG检查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在运动诱发试验运动后即刻上升6%,30 min下降17%,60 min下降25%,90 min下降35%;头颅MRI Flair示左侧额顶叶交界区脑白质内点状高信号影;基因检测(NGS)提示染色体17q24的KCNJ2基因出现错义突变:c.224C>T(p.Thr75Met),诊断为ATS。予补钾治疗后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出院后继续服用醋钾唑胺片,随访发现患者周期性麻痹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改善。结论ATS作为一个多系统累积的离子通道病,其临床表现高度变异,临床上要更加关注患者临床表型,从而有利于表型及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正抑郁是较常见的卒中后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在卒中发病后最初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累计患病率是27.3%[1],在最初1年内PSD的累计发生率为41.8%[2]。近半数PSD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康复,然而部分患者几个月后或2年内将成为重度抑郁患者,还有一部分患者抑郁症状变化不定[3]。与卒中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有5个或以上抑郁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5倍,PSD患者在卒中后10年内死亡风险增加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谷氨酸能系统障碍可能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外周血小板功能障碍、海马神经元再生及重塑障碍两方面阐述谷氨酸能系统障碍在PSD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显著增加卒中病死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伴随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出现,谷氨酸(glutamate,Glu)能神经系统在抑郁症及PSD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加重的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除了神经炎性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外,还具有多种病理改变,其中髓鞘损伤与AD的发生关系密切。髓鞘损伤可能是AD早期生物标志之一,研究髓鞘损伤可能为AD的早期诊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8.
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损害程度超过个体年龄和教育水平所允许的范围,未达痴呆标准,对日常生活无显著影响,处于正常老龄和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根据记忆功能是否受损,可将MCI分为遗忘型MCI(amnestic MCI,aMCI)和非遗忘型MCI(non-amnestic MCI,naMCI)[1-2].神经退行性病变所致的aMCI极有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sse,AD)的前驱阶段[3].因此,寻找MCI向AD进展的生物学预测标记,对AD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神经科学的历史悠久而波折,哲学和宗教主导了近两千年的启蒙阶段,19世纪后开始了快速的医学化和专业化进程,分化形成了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个不同的医学专科,分别以脑"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为研究对象,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疾病分类体系,两者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歧见颇大。由于对精神本质的认识不同,精神病学在上世纪初期进一步分化为基于神经病理学的生物精神病学和以精神动力学为代表的诸多社会心理精神病学流派,逐步  相似文献   
10.
溶血磷脂酸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开辟了人类遗传学、人类病理学等研究领域的新时代,然而近年来解析人类基因组意义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难题使人们认识到DNA序列本身并不能解释所有关于遗传信息传递、人类疾病生物学基础等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蛋白编码序列,而且非编码序列、表观遗传机制等也是影响遗传信息传递、疾病发生等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