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60例CHF患者和2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瘦素水平,比较CHF组与对照组、CHF组不同心衰级别及不同病因亚组间的血浆瘦素水平。结果:CHF组患者血浆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Ⅳ级患者的血浆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P<0.01);CHF不同病因亚组间血浆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升高,并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而与引起心衰的病因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5岁以下与5~10岁单个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10岁以下单发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婴幼儿组(≤5岁)35例,儿童组(6~10岁)25例。两组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通过复习病历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X光片,记录手术时间、融合节段、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节段性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结果患儿术后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婴幼儿组平均65.0(29~127)个月,儿童组平均80.3(32~1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婴幼儿组285.8(100~700)mL,儿童组512.6(80~1 400)mL。融合节段数:婴幼儿组平均3.3(2~7)个,儿童组平均4.9(2~11)个。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婴幼儿组平均37.9°(21°~71°),儿童组平均45.8°(25°~94°)。不同年龄组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前冠状面节段性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后凸角、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术前及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采用短节段融合比例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vs28%,P0.05)。婴幼儿组有2例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椎弓根骨折1例,术后畸形失代偿行翻修术1例),儿童组有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7%vs4.0%,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术后及随访效果。但与婴幼儿组相比,儿童组畸形重,术中需要融合的节段更多,创伤更大;建议对于具有生长潜力的非嵌合型半椎体畸形,应在患儿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已有实验证实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本研究用血管紧张素(1~7)[Ang(1~7)]干预AngⅡ诱导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以观察Ang(1~7)对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 分离出新生1~3 d内的SD乳鼠心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4 d后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gⅡ组和AngⅡ Ang(1~7)组行加药干预,加药2 d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Bcl-2、Bax基因蛋白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正常对照组细胞Bcl-2表达灰度值为(12.4±1.5),Bax表达灰度值为(6.9±1.9),细胞凋亡率为(3.1±1.4)%;AngⅡ组细胞Bcl-2表达灰度值为(7.4±1.2),Bax表达灰度值为(16.4±1.6),细胞凋亡率为(16.1±2.2)%;AngⅡ Ang(1~7)组细胞Bcl-2表达灰度值为(10.5±1.3),Bax表达灰度值为(11.1±2.2),细胞凋亡率为(8.6±2.4)%;各组间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1~7)可部分拮抗AngⅡ的作用,使心肌细胞Bax的表达减少,Bcl-2的表达增加,减少细胞凋亡率,起到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术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11年行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10岁,平均5.9岁;Risser征均为0度。记录患儿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7例患儿共接受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生长棒手术48次,其中41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儿经历5.9次撑开术。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83个月,平均为59.4个月。冠状面主弯度数术前81.4° ,术后40.1° ,末次随访时41.1°。T1~S1从术前23.7 cm增至术后的27.0 cm,末次随访时为32.8 cm,平均年增长率为1.12 cm/年。内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术后为20.5 cm,末次随访时为25.0 cm。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 SAL),术前为0.87,术后改善至0.95,末次随访时为0.97。1例患儿因脊柱生长致生长棒可撑开部分不足接受换棒术。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儿发生并发症。结论 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在维持矫形的同时,保留大部分脊柱的生长潜力,但是该技术创伤较大、手术难度较高、需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三七总皂甙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运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兔体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其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显著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三七总皂甙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三七总皂甙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G1/G0期的细胞数增多,而G2/S期的细胞数显著减少,c-myc蛋白的表达亦降低。结论三七总皂甙对基础状态下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部分机制与其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G1/G0期向S期转化以及下调c-myc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过去几年中,碳酸酐酶抑制剂局部应用对青光眼的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有希望的药物是thienothiopyran-2-sulfonamides类化合物的衍生物。研究表明,它们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也可与大多数其它局部应用的治疗青光眼的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它们是通过减少房水生成来降低眼内压的。其副作用包括局部刺激和变态反应。全身性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造血障碍等尚未发现,剂量依赖性造血障碍的发生,在减少用量的情况下可能会减少,非剂量依赖性造血障碍在少数特异体质患者身上可能会发生。  相似文献   
7.
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50例体会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221006)董高富*张延斌刘继安王开*进修医师,工作单位:江苏省大丰县中医院邮编:224100急性乙醇中毒十分常见,就诊者病情多较严重。1995年4月~12月我科采用纳洛酮治疗急...  相似文献   
8.
由于心脏舒缩作用和血液粘性的影响,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不仅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而且具有空间上分布的不一致性。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靠近管壁的血液受粘性摩擦力的影响,流速较低,而靠近管腔中心的血液受粘性摩擦力影响较小,速度最大。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速度对时...  相似文献   
9.
王大杰  张延斌 《海南医学》2009,20(9):125-12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类配体依赖的核转录因子,它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进而在动脉粥样硬化(A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PPARs及其配体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其与VSMCs增殖有关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探讨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测定其血浆vWF水平,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作相关分析。同时选非冠心病患者2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冠心病组血浆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181.24±26.56)%∶(157.11±26.63)%,P<0.01;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195.52±26.57)%∶(165.24±26.90)%、(180.54±18.58)%,P分别<0.01、<0.05;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与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无差异。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702,P<0.01)。结论:血浆vWF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