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手术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等.对于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多数术者在该手术中常规行巩膜穿刺排出视网膜下液,有部分学者认为放液不是必需的,只要加压物顶压合适,视网膜脱离很快可以得到治愈.我们在最小手术量的指导思想下设计并实施了不放液的巩膜扣带术,并对该改良手术需要的手术技术、设备及围术期护理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7-03/2009-03我院住院患者中连续24例24眼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1眼行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另一组13眼选择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1d;1wk;1mo的裸眼视力(visual acuity,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结果:两组间比较,术前VA,BCVA,CE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CVA,CE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tisan组手术后VA优于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睫状沟缝线固定组手术后VA与手术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I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都是治疗无晶状体眼有效方法。两者比较,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更加安全,是治疗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以及单纯小梁切除术在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背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控制来说,小梁切除术是主流手术方式,而对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不仅可以控制眼压,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本文旨在对两种手术方式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本文为病例对照系列研究。共纳入31例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14名患者单行小梁切除术。对于术后的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进行对比。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不用降眼压药物时眼压低于21mmHg. 结果:术后共随访10个月,青白联合及单纯小梁切除组在降眼压方面没有显著差异(20.597.94 vs. 24.8514.39 mmHg, P=0.614),完全成功率分别为88.2% 及 71.4%, (P=0.37),滤过泡形成比例分别为64.7% [11/17] vs. 92.9% [13/14](P=0.094),并发症发生的比例分别为41.2% [7/17] vs. 57.1% [8/14],(P=0.38)。两组患者中绝大多数术后停用降眼压药物;单纯行小梁切除组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干预,包括前房形成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等。 结论:虽然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有几例因白内障及并发症的存在需进一步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及小梁切除术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相当。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梁切除术;白内障。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2 5岁。以左下睑复发性皮下肿块 2年来诊。 2年前患者发现左下睑皮下肿块 ,在当地医院就诊 ,以“霰粒肿”行手术治疗。术后不到半年原处复发 ,再次行“霰粒肿”手术 ,未作病理检查。以后近一年半内两次原位复发 ,在当地医院仍诊断为“霰粒肿”并行手术治疗 ,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4例(16只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术与24例(25只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MIN)、最大细胞面积(MAX)、平均细胞面积(AVE)、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细胞密度(CD)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较术前增加(P<0.05),平均细胞面积(AVE)较术前增加(P<0.05),细胞密度(CD)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数(H%)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较小,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张为中  孙红  袁志兰  杨勤 《江苏医药》2012,38(6):696-698
目的观察三枚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三枚(A组,11例)或两枚(B组,13例)可调整缝线的复合小梁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滤泡等。结果 A、B组术后2周眼压[(11.9±2.2)mm Hg vs.(12.6±2.4)mm Hg]和术后2个月眼压[(13.3±2.4)mm Hg vs.(14.1±2.3)mm H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A组浅前房发生率5.6%,明显低于B组的10.0%(P<0.05)。术后2个月时,A组功能滤过泡(I型和Ⅱ型)形成有18眼(100%),明显多于B组的18眼(90%)(P<0.05)。结论与两枚可调整缝线法相比,三枚可调整缝线法术后早期浅前房更少,功能滤过泡形成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粘性小管切开术或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6例粘性小管切开术,25例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粘性小管切开术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MIN),最大细胞面积(MAX),平均细胞面积(AVE),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细胞密度(CD)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较术前增加(P<0.05),平均细胞面积(AVE)较术前增加(P<0.05),细胞密度(CD)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数(H%)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粘性小管切开术和小梁切除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粘性小管切开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较小,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新型植入物可吸收牛心包补片、不可吸收牛心包补片在改良viscocanalostomy(VCO)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两个实验组和C对照组,每组6只.在A、B组白兔改良VCO的巩膜腔隙中分别植入不可吸收牛心包补片、可吸收牛心包补片,C组不植入任何植入物.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巩膜腔隙存留情况及周围组织反应情况.结果:A、B组术后滤过泡形成及存留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手术区域周围组织反应轻微,可吸收牛心包补片组反应更为轻微.巩膜滤过空腔的保持与植入物有关,术后12周时A、B组眼巩膜腔隙仍维持较好,C组眼手术区域瘢痕形成明显.结论:植入物有助于改良VCO术后引流道的抗瘢痕化;两种植入物都是安全的,可吸收牛心包组反应更为轻微,远期抗瘢痕化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是一种纯左旋体长效酰胺类新型局麻药,有麻醉和镇痛双重效应,其理化性质和布比卡因相似[1],但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