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两种城乡划分标准对天津市1999-2015年脑内出血(ICH)死亡率长期趋势的影响,并开展比较研究,以期科学选择城乡标准,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根据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行政区划类别两种城乡划分标准分析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ICH标化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分别采用Joinpoint回归和Moses变异度检验比较两种城乡划分标准下ICH的标化死亡率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采用Joinpoint4.3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9-2015年天津市ICH标化死亡率为72.41/10万~29.00/10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ICH标化死亡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下降速度快于农村。相对于行政区划类别城乡标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乡标准的城乡ICH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更明显,城市(或农村)内部线性集中趋势更好,同时ICH死亡率在城乡间具有较高的离散区分度(P0.05)。结论农村人群为ICH死亡重点关注人群。单纯行政区划城乡标准变动频繁,可能会对心脑血管疾病长期趋势分析造成错分偏倚。户籍城镇化率城乡标准下,城市或农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趋势更稳定,城乡差异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大,选择并优化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规律的城乡划分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背景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AMI合并CS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究早期液体平衡和乳酸清除率对接受ECMO辅助治疗AMI合并CS患者的短期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49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CMO上机后30 d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27)和死亡组(n=2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ECMO上机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24 h液体平衡、24 h乳酸清除率及联合指标在预测AMI合并CS患者ECMO上机后30 d预后的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死亡组患者年龄、肌酐、罪犯血管左主干或左前降支、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24 h液体平衡、上机24 h乳酸高于生存组,24 h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2,95%CI(1.00...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秉承“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发展共赢”理念,积极发挥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职能作用,在近十年笃行不怠的摸索中,积极推进了肿瘤标志物领域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应用,促进了基础、临床及产业合作,建设了服务新型肿瘤标志物创新转化基础工程的“六大体系”,充分发挥了积极的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活跃于微信社交软件的天津市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横断面调查设计,2017年11月通过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及健康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对活跃于微信软件的天津市居民进行线上调查,采用方便样本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活跃于微信软件的天津市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为59.4%,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文化程度和职业的调查对象其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了其他因素后,女性、低年龄组、户籍属于市区、文化程度高、职业为机关事业单位是癌症防治知识知晓的有利因素。结论通过微信公众号调查的天津市居民癌症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分布不平衡,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因素影响居民对癌症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有效的公众健康教育以提高人群癌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M)患者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后24 h的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选取2016年11月至2021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使用ECMO治疗的成年FM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将其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6.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是心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是挽救这类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这类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IABP联合ECMO对AMI合并CS患者的疗效,AMI合并CS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病房)住院的应用IABP救治的AMI合并CS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应用ECMO分为IABP组(n=65)及IABP+ECMO组(n=26)。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出院12个月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应用ECMO的影响因素。 结果 IABP组IABP后心搏骤停比例、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水平、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气管插管应用比例、肺部感染比例、下肢缺血比例、急性肾损伤比例、消化道出血比例、出院后12个月生存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应用比例低于IABP+ECMO组(P<0.05),CCU住院时间短于IABP+ECMO组(P<0.05),年龄高于IABP+ECMO组(P<0.05)。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别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乳酸、pH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收缩压、舒张压、乳酸、pH值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心率主效应不显著(P>0.05);组别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乳酸、pH值主效应不显著(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24 h、72 h收缩压、pH值均高于上机前,乳酸水平低于上机前;两组治疗后72 h收缩压、pH值高于治疗后24 h,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后24 h(P<0.05)。IABP组治疗后24 h、72 h舒张压均高于上机前(P<0.05)。IABP+ECMO组治疗后72 h收缩压高于IABP组(P<0.05);IABP+ECMO组治疗后24 h的乳酸水平低于IABP组,pH值高于IAB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后24 h VIS、IABP后心搏骤停是AMI合并CS且应用IABP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IABP联合ECMO能改善AMI合并CS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患者1年生存率,年龄、24 h VIS、IABP后心搏骤停是AMI合并CS且应用IABP的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天津市宫颈癌死亡长期趋势,为开展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1999-2015年天津市宫颈癌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累积死亡率(0~74岁)、截缩死亡率(35~64岁)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宫颈癌死亡率、YLL率的趋势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分析不同年龄组变化趋势。结果 1999-2015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因宫颈癌死亡1 741人,平均粗死亡率为2.15/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47/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1.50/10万,平均每年YLL为3 347.97人年。宫颈癌死亡者中,0~34岁占3.10%,35~64岁占57.84%,≥ 65岁占39.06%;城市宫颈癌死亡率高于农村,城乡比为1.37:1。1999-2015年宫颈癌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2014-2015年年龄别死亡率呈现双峰分布的特征,50岁为第一个高峰,75岁为第二个高峰;1999-2011年天津市女性宫颈癌死亡率呈稳定状态(APC=-0.2%,P=0.80),2011-2015年呈快速上升趋势(APC=21.6%,P<0.01);20~49岁组1999-2015年呈上升趋势(APC=6.9%,P<0.01);50~69岁组1999-2007年呈下降趋势(APC=-9.2%,P<0.01),2007-2015年呈上升趋势(APC=14.5%,P<0.01);≥ 70岁组1999-2009年呈下降趋势(APC=-10.2%,P<0.01),2009-2015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7.8%,P=0.10)。自2008年开始,50~70岁组宫颈癌的YLL率超过≥ 70岁组,并且差距逐渐扩大。结论 自2011年天津市地区宫颈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50~70岁人群将是宫颈癌寿命损失的主要群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0 — 2016年天津市居民脑梗死发病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其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特点,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10 — 2016年天津市脑梗死疾病新发病例监测数据,分析脑梗死发病率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城乡之间的分布差异。 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发病率。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和年龄趋势分析采用趋势性χ2检验。 Joinpoint软件对7年发病率的变化进行分析,并预测2017 — 2020年发病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初始发病平均年龄为65.50岁,吸烟率为32.18%,发病2次以上的比例为34.01%。 2010 — 2016年间天津市居民脑梗死粗发病率为379.70/10万 ~ 583.64/10万;标化发病率为212.40/10万 ~ 291.52/10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 农村上升趋势更加显著。 天津市居民男性脑梗死粗发病率在450.17/10万 ~ 698.82/10万,标化发病率在249.20/10万 ~ 350.34/10万;女性粗发病率为308.44/10万 ~ 467.87/10万,标化发病率为174.48/10万 ~ 232.85/10万,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均呈上升趋势(P<0.001),不同年龄组男性均高于女性(P<0.001)。 根据预测,到2020年,天津市脑梗死发病率将达到808.58/10万,标化发病率为371.03/10万。结论天津市脑梗死发病7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未发现降低的拐点,农村地区和男性人群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应加强关注该疾病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人群干预,以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