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气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是否存在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aac(6’)-Ib-Cr和qnrS,以便更好地控制耐药菌的传播。方法选择3株临床分离自腹泻患者的耐药气单胞菌,行PCR法和基因测序检测aac(6’)-Ib-Cr和qnrS等耐药基因。结果 3株中包括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各1株,均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2株对除亚胺培南外的所有检测抗生素耐药。3株均携带aac(6’)-Ib-Cr耐药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qnrS2耐药基因。结论本研究属我国首次报道气单胞菌中存在aac(6’)-Ib-Cr和qnrS2耐药基因,提示气单胞菌耐药严重,耐药机制复杂,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易发因素及治疗效果,为肝脓肿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地区2所传染病医院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75例,系统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病原学特点,探讨肝脓肿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效果。结果 75例肝脓肿患者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51.9±16.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52.00%)和腹痛(30.67%)。有肝病基础疾病的72例(96.00%),包括肝炎肝硬化45例(62.50%),肝癌23例(31.94%),酒精性肝病3例(4.17%),脂肪肝1例(1.39%)。其中42例(56.00%)伴随其他疾病,包括腹膜炎24例(57.14%),AIDS 13例(30.95%),糖尿病11例(26.19%),高血压10例(23.81%)。脓液和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51%(20/43)和24.39%(10/41),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致病菌(53.33%)。45例经B超或CT引导下穿刺引流并联合抗生素治疗,有效率为88.89%。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好发于老年肝病患者,男性居多,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经B超或CT引导下穿刺引流并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硬化败血症患者的病原特点及预后,为有效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肝硬化住院患者中有败血症临床征象并血培养阳性的病例资料,进一步分析其感染病原特点及预后。结果 2011—2013年进行血培养的肝硬化患者12 307例,血培养阳性1405例(11.42%)。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杆菌(729株,51.89%)、革兰阳性球菌(604株,42.99%)、真菌(51株,3.63%)及其他(21株,1.49%)。败血症组中腹腔穿刺(25.69%)、肝癌有创治疗(18.65%)、静脉留置管(16.65%)、留置导尿管(16.16%)及糖尿病(5.12%)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组病死率(19.34%)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组(6.46%)(P<0.05);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死率(56.52%)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死率(58.62%)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30.23%)(P<0.05)。结论肝硬化败血症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不同种类感染病原的预后不同,穿刺、肝癌有创治疗、插管及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败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补体Ⅰ型受体(CR1)密度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血清可溶性补体Ⅰ型受体(sCR1)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1年3~8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50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检测红细胞CR1密度基因多态性,采用ELISA定量试剂盒检测血清sCR1含量.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基因HH型的患者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二者比较差异高度显著(P<0.01);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显著高于慢性肝炎(P<0.001),并与PTA变化显著负相关(r=-0.8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的红细胞CR1基因型以HH为主,与慢性肝炎患者的分布存在质的差别,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个体过敏体质关系密切,血清sCR1含量变化与重型肝炎患者肝脏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三民族正常人群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ECR1)基因点突变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分析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点突变。结果三民族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汉族32.5%,维吾尔族24.0%,回族23.5%,统计学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χ2=4.62,P>0.05)。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32.5%)明显高于男性(23.7%),虽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71,P>0.05),但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32.8%)显著高于男性(18.3%,(χ2=4.25,P<0.05);汉族男性的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31.5%)显著高于维吾尔族(18.3%)和回族(19.6%)男性(χ2=6.10,P<0.05);汉族和回族男女之间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汉族男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男性,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此外,汉族人群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的趋势,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这对免疫性疾病地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多色荧光丙型肝炎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CV5'NCR区特异性基因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和Ⅰ/Ⅱ/Ⅲ/Ⅳ型特异性探针,Ⅰ型和Ⅲ型探针标记FAM荧光染料,Ⅱ/Ⅳ型标记VIC荧光染料,分别建立Ⅰ/Ⅱ型和Ⅲ/Ⅳ型两管双色荧光PCR扩增系统。分别采用测序和本研究方法对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进行分型,比较两种方法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双色荧光法检测的2889例HCV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中,双色荧光法分出Ⅰ型65例(67.0%),Ⅱ型25例(25.8%),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3例(3.1%),有2例HCVRNA定量为(1~3)×103IU/ml弱阳性标本未分出型;测序法分出Ⅰ型61例(62.9%),Ⅱ型24例(24.7%),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2例(2.1%),有8例HCVRNA定量结果为(1~5)×103IU/ml的阳性标本测序法未分出型,有1例Ⅰ/Ⅱ混合型标本测序无法判断,而荧光法分型明确。我院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2889例临床丙型肝炎标本,2268份分出基因型,其中Ⅰ型1545例(68.1%),Ⅱ型702例(31.0%),Ⅰ/Ⅱ混合型18例(0.8%),Ⅲ型3例(0.1%),高HCV载量血清全部涵盖在Ⅰ/Ⅱ/Ⅲ型中,未发现Ⅳ型和其他型的病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色荧光HCV基因分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且省时省力,由于近99%的HCV阳性血清为Ⅰ/Ⅱ型,所以临床可选择Ⅰ/Ⅱ型试剂进行常规检测,对高病毒载量而非Ⅰ/Ⅱ型的标本可采用Ⅲ/Ⅳ型试剂进一步分型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MA120)在临床微生物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效果。方法收集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的临床分离株1803株,包括革兰阴性菌1205株及革兰阳性菌598株,共28个菌属,107个菌种,菌种经16S r DNA测序(测序)鉴定确认。用MA120进行细菌的鉴定与药敏检测,鉴定结果与测序确认结果比较,计算种的鉴定符合率;药敏结果与VITEK 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的药敏检测结果比较,计算耐药的符合率。结果 MA120鉴定革兰阴性菌19个菌属67个菌种1205株,与测序结果总体符合率为91.12%;鉴定革兰阳性菌9个菌属40个菌种598株,与测序结果总体符合率为94.31%。MA120药敏卡涵盖常见的抗生素,耐药率与VITEK2的符合率分别为:肠杆菌科89.54%,非发酵菌86.11%,葡萄球菌属94.74%,肠球菌属与链球菌属82.61%。结论 MA120在常见临床微生物的鉴定与药敏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鉴定细菌种类涵盖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且具有的药敏抗生素种类齐全,并可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的建议及临床需求及时完善,应用灵活。  相似文献   
8.
洪炜  杨宁  李妍  王晗  庞君丽  朱剑功  郭桐生 《肝脏》2012,17(10):695-697
目的分析肝功能异常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调查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原发病、实验室结果、治疗和预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结果,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检查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发热、肝功能异常及血细胞减少,6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例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骨髓涂片6例见吞噬血细胞现象;2例患者死亡,5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临床应重视肝功能异常、持续发热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1年解放军302医院明确诊断的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7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248例(肝硬化组),以同期26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实时荧光PCR扩增仪进行血清HBV DNA定量,ELISA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共390例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参照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进行肝脏炎症程度(G0-G4)及纤维化程度(S0-S4)评价。结果全血细胞分析结果表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分别为8.93%±3.05%、9.85%±3.61%)明显高于对照组(8.16%±1.88%,P<0.01),且肝硬化组明显高于肝炎组(P<0.01);血清HBV DNA定量分析表明,239例HBV DNA≥100U/ml的患者单核细胞比例(8.61%±2.83%)显著高于206例HBV DNA<100U/ml的患者(8.12%±2.53%,P<0.05);ELISA检测结果表明,肝硬化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Ⅲ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炎组,且同组内肝纤维化指标升高者的单核细胞比例高于肝纤维化指标正常者;390例患者的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单核细胞比例升高的患者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升高与肝脏病变程度关系密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真菌感染的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预防真菌感染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临床分离的1472株真菌的组成及耐药性。结果肝病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标本来源是痰、中段尿和腹水。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54.96%),其次是烟曲霉菌(13.25%),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为10.39%和10.26%。丝状真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酵母菌(P=0.000)。对氟康唑的耐药率较高的为烟曲霉菌(100%)、克柔假丝酵母菌(81.67%)和光滑假丝酵母菌(24.50%),克柔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达16.67%,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肝病患者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是烟曲霉菌。不同种的真菌对不同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不同,临床应根据患者真菌感染和耐药特点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